|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0

This version was saved 5 years, 4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葉品辰
on November 22, 2018 at 5:57:10 pm
 

華研所碩一 陳美吾 60784007I

在本週指定閱讀中,筆者提到:「面子是反映中國人際交往的特殊概念。」中國人講人情、重面子。面子在中國社會上,是人與人的互動中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用自己與他人間「面子」的交流作為衡量社會地位的方式。西方世界倒是沒有「面子」這個詞彙。導致西方人往往無法理解中國社會的面子文化。事實上,中國人的面子文化的形成與以家庭為本位、以父子關係為主軸的中國社會有關。

以父子關係為主軸的中國社會。有以下三個特點:

1. 父傳子的制度

導致中國有重男輕女、對兒子的期望特別高。

2. 為傳續香火對家族內人們有包容性

中國的個人的存在,不是以個人為目的,而是以團體的存在與延續。導致中國人對於與自己有關係的的「群內」人,格外愛護,甚至過份的愛護。礙於情字,即使親人做錯事,也不願意告到法庭。講情面、不撕破臉是中國社會的弊病。

3. 父子為一種階級的縮影

權威性導致下位者(兒子)須對上位者(爸爸)服從,於是形成了「孝」的概念。

西方為基督教世界,基督教定義的家庭主要為夫妻關係為主軸。 以聖經中亞當與夏娃為代表。夫妻關係應先於其他家人關係:婚姻關係比父母、子女、他人的關係更重要;人類學家稱西方家庭的主軸為「夫妻軸」。於是,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體系的核心部分。導致他們能理性地就事而論,超脫個人私情,將一切公平正義訴諸法律。於是有了「東方人重情,西方人重理」這樣的說法。我認為若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國的傳統面子文化,先從理解儒家文化思想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葉品辰:緬甸街田野調查後,想了解緬甸街的歷史而閱讀相關文獻

 

閱讀論文:中和「緬甸街」的建構過程與文化展演

研究生:黃雯琦

論文年份:2017

 

題解:

華新街因其特殊的地景,而又被稱為「緬甸街」,約逐漸成形於1980 年代。最為外界熟知的便是這裡有許多家以緬甸、清真、雲南口味為特色的餐飲店,是大家想要享用滇緬口味美食的好去處。從1962 年緬甸軍政府上臺後,實施國有化政策,對於華僑在求學、就業皆產生重大打擊,致使許多華僑選擇離開緬甸,而部分華僑因抱持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而來到了臺灣。因南勢角一帶,距離臺北都會區近,就業機會多,且物價相對便宜,吸引許多緬甸歸僑在此居住。此後,為照顧家鄉人的飲食需求,華新街上出現許多緬甸口味的小吃店,招牌、菜單上夾雜著中文、緬文。

緬甸軍政府的上任後,多項政策不利於華僑在緬甸生活,各項新政策導致華僑大規模遷徙,包括1962 年起的經濟國有化政策,將各項企業收歸國有,華僑在緬甸的賴以為生的產業頓時消失;1963 年起,緬甸革命委員會開始控制新聞媒體,持續到1966 年,大部分民辦報紙被關閉,華文報紙亦因無法取得出版准證而停刊;1965 年,緬甸政府頒布「私立學校國有化條例」,所有華文學校都被緬甸政府收歸國有,禁止學習華文,華文招牌也被撤下,華僑的文化傳承難以延續。

在1967 年6 月26 日,緬甸發生排華事件,事件結束後,緬甸換發身分證,華人只能拿到綠色的歸化公民證,不具有充分緬甸公民權,使得華僑在緬甸就學、就業、購置不動產備感艱難。1987 年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禁止75 元、35 元和25 元面額的鈔票流通,亦沒有換鈔的辦法,使得眾多華人的財產瞬間蕩然無存(陳鴻瑜,2016) 。0因以上所敘,各項經濟、文化、族群歧視等不友善因素,華僑開始向其他國家移民,而同為華人文化的臺灣,便是移居地的選項之一。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