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參加本週六在師大圖書館地下室舉行的新住民研究研討會,
寫一下觀察心得。
請大家如果有研討會消息,就在網站上公布。
希望有好的開始。
by 華研所碩一王怡方
「我剛剛講的這些故事(新住民在台生活遇到的問題與故事)聽起來都很瑣碎,但其實這些瑣碎的事情卻是很大的文化衝擊。」
今天來參加這場研討會,真的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活動的主要探討核心,就是老師上課說的:大多數人都活在個人熟悉的語言環境裡,但其實同個社會內部也是有文化差異的。更不用說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試想,光一個台灣社會裡的多元文化,我們每個人每天貼近、每天接觸(捷運站裡聽到的閩南語、客家語)都不見得真正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生活背景、少數族群在台灣生活遇到的難點與困境,更遑論新住民,這群來自完全不同國土、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台灣這個陌生的國土會面臨的文化衝突與生活困境。
我們知道這些,也以為我們關心這些,但卻未曾真正深入了解,也很少有機會想著、試著了解。
由於我是華語文教學科系的學生,當我在看台灣的外國人、新住民時,很自然地我會覺得他們在台灣生活會碰到的問題就是「語言」,就「只有」語言,只要語言搞懂、弄好,生活的一切:吃飯、工作似乎就不成問題,但這完全是大大的錯誤想法,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並非如此狹隘的,而是包含很多不同層面的:工作上的身分認同(能否找到正式工作、有保障的工作)、個人身分認同的心理障礙、社會身分認同的心理障礙、跨國婚姻問題、下一代教育問題、教育方式與原生國的差異......等等等,這些問題是相當龐大的。
假設只聚焦在一點「語言」上好了,他們該去哪裡尋求幫助、尋找資源。每一個小小的點,都延伸出一個層面。
這些跨文化所帶來的社會需求是一般人很少會去關注且了解的,就連身邊有新住民第二代同學的我也很少會去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與生活上的困境,直到今天聽了研討會,才發覺原來社會上存在這樣的問題需要解決與討論,才知道原來社會上有這麼一群人(像今天介紹的賽珍珠)一直以來都在為混血兒們努力,提供他們融入社會的協助。
而我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很少有機會真正去了解與體會,才會出現今天論文發表人所說的這樣一段話:「我剛剛講的這些故事(新住民在台生活遇到的問題與故事)聽起來都很瑣碎,但其實這些瑣碎的事情卻是很大的文化衝擊。」,她說,她受訪的幾位新住民朋友,在台灣常常被問到很奇怪的問題,像是有越南學生就被別人問到:你是嫁來台灣的嗎?這樣的問題,讓她感到不太舒服。或者是有位現身說法的與會者說,因為她是泰國來的新住民,她的兒子因為這樣,在學校非常努力用功讀書,只為了讓同學們知道,新住民的小孩不比別人差,她兒子也深信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歧視、被排擠。
因為人們的不理解,而造成了許多偏差的想法與不對等的態度。當然,也有教授提出很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校園也需要給予新住民有關文化差異這方面的輔導與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理解自己的不同、接納自己的不同,甚或運用自身特殊的經驗(本身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文化)幫助自己成長,而不是一昧地要他人改變態度,態度需要從自身做起。
所以我想,儘管我們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投入跨文化、新住民這個領域的工作與事業,但透過這些討論,可以讓我們對於自身國家的社會現況有更多了解,知道原來有如此多元的文化存在我們的國土上,也因此我們要用更謙卑的態度看待世界、看待不同的人,這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也讓我們生命的廣度更加提升。
*在現場有拍一些PPT:介紹賽珍珠、論文發表(只拍了我自己感興趣而且喜歡的)
*附上連結:
http://2018cc.pbworks.com/w/browse/#view=ViewFolder¶m=%E8%B7%A8%E6%96%87%E5%8C%96%E5%B7%A5%E4%BD%9C%E5%9C%8B%E9%9A%9B%E7%A0%94%E8%A8%8E%E6%9C%83PPT(%E7%8E%8B%E6%80%A1%E6%96%B9)
大陸交換學生在台跨文化溝通與學習 (饒淑惠 60585006I)
一、陸生來台人數概況
台灣高等教育近年來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境外生人數逐年升高,追究其因,一來是教育全球化的趨勢,二是台灣面對人口「少子化」的影響,各大學已經面臨粥少僧多的招生困境,各校為彌補這個缺口,無不積極主動向外招生,加上政府「新南向」政策的鼓勵及助力,來自東南亞的境外生更是快速的增加中,不過依據台灣教育部統計資料,目前境外生人數最多的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習生(簡稱陸生)。 臺灣開放大陸交換生到臺研修以來,其人數從2008年1321人,到2012年就衝破萬人,即至2017年按境外學生類型觀察,仍以大陸研修生25,824 人(占21.9%)居首,而依主要來源國家/地區觀察,大專校院境外學生續以來自中國大陸人數最多,共35,304人,占3成,以短期研修之非學位生為主。(統計資料來自台灣教育部之「教育統計簡訊 2018.2.6」)
二、陸生在台學習及生活概況
從民族文化來說,雖然中國與台灣同為華人,但兩岸畢竟因歷史政治經濟背景等,在生活習慣及文化習俗上仍有同有異。因此當陸生進入台灣校園環境後,其課業上的學習和生活上的適應是否有「跨文化」的問題和挑戰呢?根據2013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網路公告版」中論述(羅俊艷、王金國,2013),陸生在學習及生活上仍有適應不良的情況,茲將該文簡述如下:
(ㄧ)學習問題
由於陸生來台前,對於台灣學校的特色及專長相關資訊不足,因認識不多,無法在短時間內融入學習,交換生的研習時間通常是半年或一年,時間並不長,學習也無法深入,因此對於台灣高等教育豐碩的資源及優勢,受益有限,實在可惜。但在台灣各大學中,師生在課堂內外開放的討論態度及校園民主中學生自主的風氣,倒是多數陸生給予肯定,心生羨慕,並時有新的啟發。
(二)生活問題
陸生在台生活,通常在飲食及住宿兩方面影響較大。中國地大物博,各省份區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例如米食和麵食之分,吃辣或湯頭口味等,仍有些微差異。而住宿方面,則依生活習慣不同,也需磨合適應,但一般而言,多數陸生還是希望與台灣本地的學生同宿,一來能建立與台灣學生的友誼關係,二來也能更深入了解台灣本土的生活習慣。另外,在健保方面一直是陸生的困擾,因無健康保險的保障,生病必需自費看病,便造成陸生的經濟負擔。
三、小結
綜合以上重點,台灣各大學在積極爭取陸生或其他國家的境外生時,校內也應建置完善的配套措施,在學習上包括課程設計、學分對應,甚至提供「學伴制度」等,在生活上更特別需要在跨文化的基礎上,包括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等,建立相關的輔導系統,如此,台灣高等教育的量與質才能持續進升,在全球建立好的形象和口碑。
葉品辰
閱讀文獻:外國學生來台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歷程之探究—以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外國學生為例
此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藉由使用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深入了解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內的外國學生在台灣求學時,所遭遇的各種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問題。此研究於觀察期間,共計觀察教室、宿舍…等地41次,並訪談五位外國學生,以瞭解其實際心聲。
1.此研究發現,隨著不同條件的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下,外國學生主要受到就學意願、語言能力、風土民情、課業壓力、思鄉情懷…等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調適差異。
2.外國學生之訊息性支持大多來自初級系統,亦即初級系統提供外國學生日常須知以及課業協助,至於次級系統,則以解決台灣法規…等問題為主。而外國學生需要工具性支持時,大多傾向與初級系統請求協助。至於外國學生尋求情緒性支持時,則是對於初級系統的支持採取正向態度,但外國學生對於請求次級系統協助的機會較少,對於次級系統之需求,大多以宗教機構為主。再者,外國學生對於學校設置的前程規劃暨學習資源處也不瞭解,有些外國學生甚至採取較為負向的態度。
3.此研究對於未來有意招收更多外國學生的學校之建議為:鼓勵外國學生積極選修中文課程、培養台灣學生世界觀、推廣前程規劃暨學習資源處功能、強化國際學生顧問室的功能、鼓勵本國學生主動協助外國學生、一校一制。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