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不上課
請同學去找一本碩博士論文,是屬於跨文化交流研究,
請將提供pdf檔案,並寫題解。
By : Zélie EVE (叶芝立)
交换生,硕一
英語系
這篇論文的主題是日本人殖民之間的台灣小學生和成人的教育。根據這篇論文,日本人從1895年到1945年造成了一個催促的交換,只表揚他們自已的文化。
他們影響了台灣的許多教育方面。
首先,日本改革了學校教育。日本人建立一個新的教育制度。比如,日本人發明高中,想培訓高中的教師。
1897年日本人發布 教育赤羽,在小學教他們的思想音響台灣人,想對他們像道德人民一樣,不過他們是佔者。
因為政治和教育有關係,日本人建築了小學。
根據論文,從1907年到1918,越來越多的台灣人進入學校。
1907年,有 一百之八十五點七十六個台灣人進入小學,不過只有一百之四半進入公學。
但是,1918年已經有一百之九十五點二十一已經進入小學,台灣人的一百之十五進入了公學。
何況,日本人為了文民化需求台灣人學日語。這就是跨文虎的話題因為台灣人必須學習日語和日本文化。日本殖民前的期間很有種族意者的性格。
於是,台灣和日本之間的交換越來越多,還包括留學。其實,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去日本留學。
然後,根據論文,日本人想控製家庭教育。包括住,衣,療,幼兒的培養,食物,等一等。
比如,根據論文的 第三頁台灣人吃飯的時候受日本的音響,他們吃泡飯,
並且,關於衣服的方面,因為西方的文化進入了日本,日本人把洋服進口到台灣。
大部分的社會穿這種衣服。其中有醫生,律師以及學校成員穿的。
於是台灣人住在一個日常日台文化。
他們還要求台灣人更隨著孔子的思想,尤其是祖先的敬重。
最後,日本人深深地改變了人間交際的憤俗和行為。
比如,女士老師必須文明化自已。
這就是因為她們必須有特殊的態度。
對女人很不公平。
論文三四頁的一段文說女士必須認真,仔心,對學生們是一個表格。
對台灣人於日本的文化交流發生競爭和衝突。的確,台灣人繼續保護他們的文化下去。
文化在於語言,思想和行為。比如,雖然,十九年紀到第二戰的時候,小孩在學校說日語,在家裡住在兩種文化下去,但是他們堅持說台語,用中醫療等一等。結論,台灣人順著日本的文化也採用了日本的生活方式。他們這樣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他們自已的文化。我們也不能忘記教育是社會的基本,也建設人民的身份。這可能是因為隨著互相影響,跨文化交流會改變身份。因此,這篇文章還很有趣因為會讓我們提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 "是台灣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8799759/%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B0%8F%E5%AD%B8%E6%A0%A1%E5%8F%B0%E7%81%A3%E5%85%92%E7%AB%A5%E7%9A%84%E8%B7%A8%E6%96%87%E5%8C%96%E7%B6%93%E9%A9%97%20%E7%AC%AC%E4%B8%80%E9%A0%81.pdf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8799762/%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B0%8F%E5%AD%B8%E6%A0%A1%E5%8F%B0%E7%81%A3%E5%85%92%E7%AB%A5%E7%9A%84%E8%B7%A8%E6%96%87%E5%8C%96%E7%B6%93%E9%A9%97%20%E7%AC%AC%E4%BA%8C%E9%A0%81.pdf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8799771/%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B0%8F%E5%AD%B8%E6%A0%A1%E5%8F%B0%E7%81%A3%E5%85%92%E7%AB%A5%E7%9A%84%E8%B7%A8%E6%96%87%E5%8C%96%E7%B6%93%E9%A9%97%E7%AC%AC%E4%B8%89%E9%A0%81.pdf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8799768/%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B0%8F%E5%AD%B8%E6%A0%A1%E5%8F%B0%E7%81%A3%E5%85%92%E7%AB%A5%E7%9A%84%E8%B7%A8%E6%96%87%E5%8C%96%E7%B6%93%E9%A9%97%20%E7%AC%AC%E5%9B%9B%E9%A0%81.pdf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8799774/%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5%B0%8F%E5%AD%B8%E6%A0%A1%E5%8F%B0%E7%81%A3%E5%85%92%E7%AB%A5%E7%9A%84%E8%B7%A8%E6%96%87%E5%8C%96%E7%B6%93%E9%A9%97%E7%AC%AC%E4%BA%94%E9%A0%81.pdf
by 華研所碩一王怡方
論文:在台韓裔韓文教授之跨文化教學經驗
研究生:朴東飛
會想要選擇這篇論文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我本身為華語文教學系所,未來若從事華語教師一職,我們的教學對象一定是母語非華語者,也可以簡單說基本上就是外國人,當然,也有可能在台灣教授外國人,但若是選擇到國外教授華語,那麼老師勢必會面臨到如何面對他國文化衝擊,以及如何適應的問題。該碩士研究生在內文第七頁及有提到:這些困境與挫折(因文化差異帶來的教學困境)逐漸影響韓裔教師的調適與改變自我的跨文化教學思維,跨文化教師慢慢轉化當地文化或者考慮捨棄自己的原生文化以適應台灣學生的學習文化。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臨如此的困境時,我們在教學上若是有文化觀念不同,應當選擇融入當地文化或是將自身文化帶入其中,但畢竟身在他國環境中,自身已成為少數。以我自己來說,我會認為學習語言本身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認識一種文化,但也許有學生認為,他們學習語言,就只是學習一種工具,可能只是工作上的用途,未必需要真正面對該語言母語者,所以文化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學習語言的心態不同),甚或者是該語言的文化對他們來說難以接受,也許是宗教、傳統民俗文化習慣的問題,這些原因將是跨文化工作很大的難點。而每個人面對文化衝擊的態度與作法都不同,這篇論文可作為參考,也給自己打一針強心劑。
在該文表2-1有詳細列舉面對不同文化時的個人心理反應,也有列舉四位在台韓裔教授的親身經驗、心得分享:面臨什麼樣的衝擊、當時的反應與心態、如何跨越、如何欣賞、比較與包容,相當值得即將邁入跨文化工作領域的我們參考。
以下附上論文連結(由於檔案過大,想要閱讀的同學麻煩點擊下載即可):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8919240/%E5%9C%A8%E5%8F%B0%E9%9F%93%E8%A3%94%E9%9F%93%E6%96%87%E6%95%99%E6%8E%88%E4%B9%8B%E8%B7%A8%E6%96%87%E5%8C%96%E6%95%99%E5%AD%B8%E7%B6%93%E9%A9%97.pdf
------------------------------------------------------------------------------------------------------------------------------------------
華研所碩一 陳美吾 60784007I
論文名稱:跨文化訓練對台灣企業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之影響(The effect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expatriates from Taiwan)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研究生:劉霈凌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藹慈 博士
論文出版年:2008
題解
經濟全球化發展下,我國各大企業逐漸將事業版圖向外擴張布局海外,在世界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設立工廠或分公司以從事跨越國界的合作貿易。在這樣的情況下,跨文化溝通人才需求上升。目前我國企業大多選擇在公司內部選拔合適人才提供各種跨文化訓練使外派人員到海外時得以降低文化衝擊、順利適應當地生活,使工作方面得以表現出色。然而,許多企業所進行的跨文化訓練未能確切掌握訓練可行性之結果導致跨文化適應無法順利發展。盲目地外派人員,而不知外派人員需求只會徒增企業成本。有鑑於此,為了找出最有效的跨文化訓練,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研究生:劉霈凌以《跨文化訓練對台灣企業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之影響》為題目做了論文研究。
為了更直接地取得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第一手資料,研究者針對個人特性及跨文化訓練等方面自編問卷調查題目。研究對象為曾經或現正外派至海外子公司一個月以上之台灣員工。問卷樣本基本資料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現行公司工作年資 、在台工作年資 、國內出差平均次數、國外出差平均次數、外派次數、外派區域、平均停留時間以及外派時家人同行情況。 問卷內容分為個人特性及跨文化訓練兩層面。個人特性又分為能力因素和文化因素;跨文化訓練內容亦分為三個構面,對地主國的認知構面、文化覺察因素、跨文化技巧。j
根據研究者論文指出:「問卷回收後,即採用 SPSS for Windows 13.0 英文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的處理和分析。方法包含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元階層迴歸分析。...」一般生活適應、工作適應與互動適應
最後研究者根據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針對各種跨文化訓練對於外派人員一般生活適應、工作適應與互動適應成效得出結論。根據論文:「從本研究之實證結果中發現,透過符號式訓練方式進行跨文化訓練,無論對一般生 活適應、工作適應與互動適應都沒有幫助。...參與式訓練方式進行學習,有助於增進一般生活適應的成效,但對提昇工作適應及互動適應則沒有幫助。 ...」就這樣的問題,在論文末,研究者建議人力資源工作者 在設計跨文化訓練時,能透過參與式訓練方式進行訓練內容,以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外地生活,在外派任務達到最大效能。
論文名稱:在臺華語教師與美籍華裔學生之文化認同印象對比探究
研究生:李盈瑩
指導教授:吳龍雲博士
出版年:2014年
閱讀學生:華語碩一 葉品辰 60784016I
題解:
論文中訪談了在臺華語教師許多問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華裔的成見。有一位老師提到了自身經驗,他請教了一位資深教師,請問其認為僑民教育中,值得從事哪一方面的研究,而該資深教師的回答為:僑民教育是不應該存在的,因為華語教育的重點是在白人學生身上,因為這些白人學生未來都會是各領域的佼佼者,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著重的方向。
該研究生認為,研究的光譜中,重要與不重要的臨界點每人定義不同,現代人多認為我們身處在進步的社會,但在生活中,卻也能看到這些成見是無所不在的。
我很喜歡的美國影集「菜鳥新移民」中,主角們的背景便是美籍華裔學生(第一代來自台灣),影集中他們所呈現的文化認同多處與論文中的敘述不謀而合。論文中提到,有一位老師認為美國白人學生與華裔學生的分別是,他認為白人學生只想學詞彙,不學文化、成語、俗語;相反地,華裔對於中國成語故事、古典小說、文化典故....等都充滿了高度興趣,影集裡頭恰好呈現了這樣的看法,主角的家中甚至擺著多幅的書法以及中國畫。
台灣本身具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風俗人情,因此在政治、社會、文化的脈絡中,關於「認同」的議題也一直沸沸揚揚地被討論。論文中節錄了一段訪談內容相當有趣,訪談對象個案T8說,他的華裔學生中,有幾位蠻「臺」的華裔學生,他們因為家中政黨色彩偏「綠」,因此會直接地告訴老師他不想改「ㄙ」這個台灣國語的口音,雖然這點傷透了老師的腦筋,但是也從學生口音的選擇中看出其思想。雖然以上所描述的為政治認同,其與文化認同中間也有這一定程度的不同,但這些在臺華裔高度關注台灣政局與社會文化,強調自己具備的台灣文化血統與大陸文化並不一樣。
論文中用著大量的對話訪談了許多一線的在臺華語教師,在理論背景的基礎下有著更豐富、與時俱進的實務面,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論文研究。
論文名稱: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死亡」議題
研究生:羅翊芳
指導教授:簡瑛瑛博士
出版年份: 2016年
姓名:張志恒 60684035i
題解:
這篇論文使用兩部電影為分析對象,分別是台灣的《父後七日》和美國的《愛在頭七天》。採用跨文化理論中的比較分析法,比較出這相同的議題在不同的文化下所呈現出的價值觀與文化思維的差異。剛好電影的片名都是以七日為名,選擇這篇論文是期望在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七天」當中,找到他們的異同點。文獻探討主要是討論華語文化教學和華語電影教學之現況。其次,本身對於「死亡」的議題,也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是人人避諱,但卻要必須面對的現實。
有關喪葬文化的差異包括祖先祭拜、形式差別、宗族與教會差別。基督教的不同就是嚴禁偶像的崇拜,神靈系統較為單一。中國發展出來的系統較複雜;形式上中國人重視排場,是辦給生者看的,而西方則較為冷清,莊嚴,簡約;中國強調血緣宗親,而西方注中個體。所以一個喪葬儀式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在特定時間所信仰的死亡觀。本論文還提到西方世界的殯葬形式也逐漸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而變得多元。在論文的最後章節也安排了跨文化電影教學的環節。
華人文化非常重視「壽終正寢」,若不是這樣將要在彌留狀態的時候,送回家中,放在家中正廳。如果這樣瞑目,可謂光榮。還有「對時」、「更衣」、燒「腳尾錢」、「腳尾飯」、「守靈」、「迎棺」、「覓喪」、「庫錢」、「家奠禮」、「出殯」、「火化」(直到看了論文才知道原來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儀式需要進行,從前參加過不少葬禮,但卻沒有注意過這些細節)。這一系列的行程,都由道士發落,讓女主角根本擠不出時間悲傷、思念;反而西方不一定要在家中過世,又教士主持喪禮。長子以開玩笑的發言來緬懷父親,比較沒有言語忌諱。七天的服喪雖有些人來說太長,因而討價還價,呈現出西方人不願意花太多時間投注在喪禮儀式中。另外,有一位母親分享,走出喪夫之痛的訣竅,就是不避諱談論亡者,甚至會開玩笑以紓解悲傷。
此研究透過兩部電影的分析,明確的道出兩種不一樣的文化中看待死亡的觀點。可以明顯分辨出,華人文化下的葬禮,在死後家屬必須遵照繁瑣的葬禮儀式,一整個葬禮都需要到處奔波招待親戚朋友,電影中諷刺的比喻,甚至可能到葬禮結束後才會感到親人離去的痛楚。而對於西方文化來說,倒是會以比較正向思考方式來擺脫傷痛。最後想思考的方向是,東西方的生死觀點差異,是否也可以套用在其他差異上?例如:東方文化會比較按照規矩,而西方文化則不會局限被局限在框架內。
論文連接: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9026340/%E8%B7%A8%E6%96%87%E5%8C%96%E6%AF%94%E8%BC%83%E8%88%87%E8%8F%AF%E8%AA%9E%E9%9B%BB%E5%BD%B1%E6%95%99%E5%AD%B8.pdf
姓名:愛麗莎 60784048I
論文: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研究生:孔立哲
題解:
為進行跨文化交流,雙方都有了解對方文化圈溝通模式的必要。因此使用者通過全球流行的社交網站適應異國人的溝通模式。臉書(Facebook)是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網站之一。顧名思義,臉書是透過照片與更新狀態延伸自己在生活中的樣貌以及表達自我理想的社交平台。臉書的主要功能是為提供各種各樣的方法與自己的朋友互動。儘管使用者加入臉書的目的尋常是為與同學,朋友,家人,等等保持聯絡,許多臉書使用者利用臉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互動,於是引導了臉書的2.23億使用者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塑造新時代的人際關係。
此論文以133個台灣以及美國臉書使用者的近況更新狀態來分析台灣人與美國人所透露的文化異同。不少研究已指出西方人與東方人的溝通模式差別,譬如美國人透過個體的特徵定義自我而台灣人則透過人際關係定義自我。但是如此研究依靠問卷以及其它非自然語料而針對分析閑聊溝通習慣的研究較少。因此本論文筆者的主要目標是以使用者更新狀態與回應當語料而彌補此缺失。從此特殊的角度來看,讀者能夠再進一步了解現時台美跨文化交流。
論文連:
師大圖書館: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09jcWH/fulltextstdcdr?dbid=%2581m%255DKV%255DW_GLaG&dbpathf=/opt/fb32/db/stdcdrf/&fuid=01&dbna=
pdf: http://2018cc.pbworks.com/w/file/129067764/FB%20Thesis.pdf
------------------------------------------------------------------------------------------------------------------------------------------------
華研所 碩一 劉芸嘉
論文名稱: 博士論文 基於跨文化溝通之移民華語教材建構:以台灣北部之家庭
文化為例 (103 黃思懿/楊聰榮、王晴薇)
研究目的:了解構成台灣家庭文化跨文化溝通意識並融入語言教材。
研究方法:質性半結構式訪談、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用以編寫移民華語教材及教學指引。
論文題解:
這篇是一篇博士論文,其研究目的主要為了解台灣家庭中跨文化的溝通意識,
並且探討如何將其如融入語言教材中,協助移民學習者除了學習語言之外,能
夠更順利地融入本地家庭的文化。我很喜歡這篇論文的研究目的,因為語言與
文化本來就是一體兩面,必須要一起探討的。學習語言的目的對於移民來說,
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實際運用在真實生活中,減少或排除由語言所造成的障礙
。而探討一地的文化最核心的單位就是家庭,因此研究者以台灣北部家庭作為
探討主題,透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泰國、印尼、越南的移民進行研究
,分析移民對於台灣北部家庭中不同面向的跨文化的溝通意識。我覺得很有趣的
是,研究者選擇以家庭生活中,人與人最日常、最微小的人際互動溝通作為分
析的面向,似乎提醒著我們,雖然誇文化領域的涵蓋範圍為甚廣,但是卻是真
真實實、時時刻刻地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這篇論文中所指的移民
主要為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因此若能探討到來自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甚至是
不同年齡的移民,將會有不同的研究發現。
BY:吳氏霞60585019I---華研碩
論文名稱: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死亡」議題為例
指導教授:簡英英博士
研究生:羅翊芳
出版年份:2016年
論文摘要
WHAT:針對歐美文化背景之成人學生進行跨文化課程的教案編寫
HOW:本研究採用跨文化理論中的比較分析,及中西方相同議題電影比較出文化差異。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與教案設計能提供華語教師及研究人員作為參考指標
WHY:電影於文化教學已開始起步,很多大學都開設華語電影相關課程,但缺乏規定準則、缺少與學習者母語者的比較
本論文探討至兩個問題:1、從當今的話語文化課程及教材找出華語文化教學目前的趨勢歸納出學者認為適當的文化教學方式;2、針對當前的華語電影教學的課程設計進行分析,歸納出電影教學的優勢、挑選影片的原則、課程設計。
本研究按照下面順序進行研究:1,資料文獻之收集探討;2、理論研究;3、分析電影文本比較中西電影之文化;4、課程規劃與教案設計。
研究心得:
• 以中西跨文化比較教學為目的;學者會深入了解兩種文化差異• 展示出電影作為教學題材的優勢• 如何將電影帶入華語教學• 突破文化教學的既定框架,通過電影了解華人的深層文化• 「死亡」主題在華語教學較為新鮮。
研究限制:
• 電影中反應的是當時社會主流想法並非代表全部人;教師講課時要格外注意。• 找出兩部相對應的劇情進行比較卻不容易• 「死亡」是華人的忌諱籙因此此主題電影很少,而且皆以方言呈現,因此找出相對電影是要多費心思。• 本研究僅限於文本分析及教案編寫缺乏實際試教等後續的分析與修正。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