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4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葉品辰 5 years, 2 months ago

 

各位同學:

 

今天早上有一場研討會,老師有發表論文。議題是有關

東南亞各國的政黨政治,雖然議題不一定和跨文化溝通

有關,但是也有討論到東南亞各國的情況,有助大家理

解這些國家的情況。因此邀請大家來參加。

 

 

「東亞民主發展與黨產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敬請報名:https://goo.gl/3RVbAH

 

 

時間:2018年10月5日(五)10:00至16:4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29號;近捷運「古亭站」)

 

主辦單位: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民主維新協會、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

 

協辦單位:永社、華人民主書院

 


by 華研所碩一 王怡方

 

第四週reading:跨文化華語教學

 

這篇論文跟我上一週上課與大家分享的碩士論文內容有很大的關連性,同樣是強調跨文化與語言教學是否應當有機結合的課題。

以下我列出幾點每頁重點:

1.第一頁

 過去的外語教學多以國為單位從共同性、特殊性去進行語言文化差異的教學,忽略了此文化特性的系統特徵;也就是學生可能「認識」許多國族文化的主要特色,但卻缺乏系統性的思考訓練。

 2.第四頁

 華語文學習者的生活環境、溝通對象,不甘只有以華語為母語者,還包含其他非華語母語者,華語本身也存在多元性,如何制定華人圈的標準華語,還存在一定爭議。

 3.第五頁

目的語的內涵應不只建構於母語使用者之間,還包括廣泛世界中所有使用這個語言的非母語者。因此所謂的文華與用真實性,在意義的多方交流協商下是複雜而多元的。必將語言文華的變動性與多元性納入討論。

 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結合已是必然趨勢卻缺乏系統性的整合模式。

 4.第六頁

 並非精熟目的語語言的人就有教高的文化表現能力,一個初學者也可能因為過去的語言學習經驗而有較高的跨文化意識。

 5.第七頁

 誇文化溝通能力是整合相關知識、技能、情意的綜合性能力,而既然三者互有交疊的部分,那麼語言學習或訓練溝通技能的過程自然會學到相應的文化概念,然而,為了速成,語言活動的過程中即使反映了相關的文化訊息,其被關注的程度卻遠不及語法、詞彙、發音等等。再加上修整過的、不真實的圖文教材。

 6.第九頁

 現有的文化教學模式,都是以特定為話知識作為討論學習的目標,是一種靜態單向的文化宣傳模式,可作為教學的調劑,但學生走出課堂是否可轉為可應用的文化能力繼而適應教學環境與生活還存在疑問。

 

所謂的「國際村」我想是各位早已熟知的概念與名詞,當今因為時代趨勢下,各國商業結合頻繁,因應需求之下,對於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視,然而早期大家對於語言的學習觀念通常是作為「工具」使用,也就是我只要會特定詞彙,我就可以在商場打滾,可如今對於外語教學的更加深入探討,也引發越多文化議題的討論。更不用說現在跨國婚姻情況與日俱增,每個國家都存在「新住民」的課題。

然而這個課題可大可小,宏觀來看,大家是為了使語言使用更有包容性、更貼近真實環境以適應不同國家、社會。但若從小範圍來看,每一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學習同一種外語時就有百百種跨文化問題,韓國人學華語有一種、美國人學華語有一種、阿拉伯人學華語又有一種,這樣的課題會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才可能有推動的力量。所以我認為是短期之內難以達成的目標,儘管相關研究不斷釋出,真正能做到「實務」卻很少。回歸問題本質,我想就跟上次課堂老師說的一樣,我們要學習跨文化就要先了解自身。但我們光自身的國家、社會就有很多種文化。

我想在學習語言上文化衝擊的議題是相當寬廣且難以改善的,而我們應該要從學生本身心態調整上著手,因為從教學語言者的角度來看,是否能學習好語言跟本身動機及心態有很大關聯,若是動機強大、心態寬廣,對於文化接受度高,那麼學生就會自己願意去學習及調整,反之則會因為文化衝擊之下,對該目的語產生排斥及反感,對於這點我個人還是偏向以學習語言心理的角度來討論。畢竟要將上百種、上千種跨文化與語言有機結合,可謂是長期計畫,也容易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回歸教學者對學習者協助心態調整這一點我想是比較有可行性的,當然這些情況見仁見智,我們可以討論,然而解決又是極大考驗了。就算我們有具體的跨文化教學師資及素養,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也會影響既定的「具體」方案,這是需要教學者針對自身學習者的認識與了解才有可能解決的。

 


10-外語教育中跨文化問題.pdf

 

枼芝立

各位同學,

這篇文章可能跟第上張論文會很像,不過我作為一位未來的對外法語教師,我覺得外語教育與跨文化交流很重要。
華語教師和對外法語教師可能會面對相同的問題。
先,他們一邊自已必須適應一種新的語,新的文化,新的語言,新的國家以及新的教育法,一邊必須教學生們他們的母語,文化,思考。
語言不但是表示能力而且也是價值的傳播。
現在,跨文化技能在外語中跟聽,說,讀,寫的技能一樣重要。
正好,我選擇了這篇文章因為作者尤其在台灣教法語。
這也就是我的未來的目的,於是我想討論的法語教育跨文化的問題。
這就是正大法語系學生們的跨文化問題。

雖然他們學了四年的法語,畢業了竟不能知道怎們面對著法國人行為。

作者比較兩種語言教育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語法規則,發音,元素了解等等,第二個是非語言表情和生活中語言的使用。

學生們花了很長時間學習第一個方面,結果他們會用法語表示不過不會怎麼表示。
 
作者也描述學生們的外語於母語中溝通差異。
A方和B方在相同母語交通中和外語交通為列入同闡明兩個人怎麼會難以互相理解。
的確,母語情竟中,要是A方和B方是台灣人,他們就對於語言和文化有深的了解,會沒有邊境。
然而,要是A方是台灣人但是B'方來自大陸已經會有差異。
如果A是台灣人,B是法國人差異就會更多。
然後,作者討論對於七中台灣大學法語系的學生調查。
研究者的調查中結果,學生們討論法國產生了什麼印象。
他們回答的是爛漫,風景的美麗,時尚,愛情,罷工等一等。
但是,要是討論這些主題會產生溝通障礙。
A 和B會對面對著會產生刻盤印象。
何況,討論一個主題的時候,法國人最感興趣的台灣人最感興趣的不一樣。
比如對台灣人最主要的家庭,愛情以及時尚。
我們覺得最重要是人際交流和運動,還會有政治。
 
並且,作者仔心地說台灣人的溝通能力的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上課的時候學過的主要概念是語言元素和語法。
結果,他們只會寫而表示,還不敢用口語表示。
因為他們很快地背而消化學的規則,所以他們沒有時間練習這些新的規則。
這種教育法不鼓勵他們地溝通得特別地道。他們也不住在法語情境。於是他們上課的時候會很少舉手回答問題,還最常要先聽同學們說話。
然而,這種態度也有跨文化的原因。亞洲文化中有哪個面子和臉的的概念,還面臨人與人的比賽。
就這樣,因為他們怕同學笑話或者丟臉,他們上課的時候不表示。
最後的問題是他們交流的時候會點頭,微笑。
這種態度是禮貌。但是,這種問題在法國人的看法中的意思是他們了解,贊成對方的話。
要是老師是法國人,他會想學生懂規則的意思。
對我來說,法國的學生習慣舉手問問題,表達看法。
老師就通過這種態度會幫助學生們。
不過要是他教書的時候誰都不反應,老師會算學生們明白了。

总之,因為這種問題和現在的溝通發展,外語中發展起來了交流教育方法。

經過這中教育法,教師們多培訓學生們怎麼會合影境況會表示 我在一種紀錄片上看到了一位台灣淡江教師說一說她的法語文學的教育法。 她首要使用真實資料,這樣學生們會在一種範圍作用他們學過的概念。 但是,學中文的法國人也會遇到困難因為在自已的國家學過中文。 我希望兩方進步培訓學生們互相學習,互相理解。

這樣會避免跨文化溝通問題。

 

------------------------------------------------------------------------------------

華研所碩一 劉芸嘉

第四週閱讀文獻:跨文化溝通華語教學

論文題解: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語言學習的精髓在於學習文化,語言學習的目的也在於融入文化。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把語言學好,適必要對於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從字的演變到句子的安排,還有語氣的呈現,都是需要文化作為填補語言架構的餡料。因為,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習得一種能夠作為溝通的工具,最終「溝通」才是語言存在的意義。

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

      我認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是一體兩面的,若一堂語言課只有教生字和文法,學生的學習動機將無法持久,教學也無法見到成效。因此,我覺得要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節最好的方法是,以語言教學為主軸,再適時的時候輔以文化教學作為補充和解釋,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增加學生對於語言的記憶點,也能夠為課堂增添豐富性和有趣性。

華語文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

     在文獻中,作者提到一個概念是我非常贊同的,即跨文化溝通教學的教材建議以「真實性材料」為主。以我自己過去在學習義大利文的經驗為例,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師會以義大利的肥皂劇(台灣俗稱「八點檔」)的劇情片段作為我們練習聽力的材料。因溫為義大利的媽媽們非常喜歡「追劇」,這就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並且在劇情的呈現和安排,我們也能夠更加了解義大利人的思考方式和互動方式。因此,在華語文教學中,我以期許自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搜集與文化相關的真實性材料,並且進行編排和整理,作為未來課堂上的教材,更豐富學習華語文

在溝通上的意義。

 

-----------------------------------------------------------------------------

饒淑惠

閱讀心得:「外語教育的前瞻以跨文化溝通能力建構國際行動能力的外語教育」

張善禮外國語文研究第二十二期抽印本 2015 6 97~115

 

這是2015年的一篇期刊論文,本文先敘述時代對公民具備國際行動能力的要求及國際行動能力在情意認知技能各層面的具體在此前導脈絡下論文指出外語教育不以語言形式學習而以人際間組織間國家間互動能力養成為最上位目標。摘錄重點如下:

一. 當前世界的兩大特徵:

1. 跨界連結和跨界碰撞

2. 國際運動和全球運動

由於跨界接觸跨界連結和跨界成為我們所在的時代的主要特跨國跨文化的行動能力便成為今天及未來新世代的關鍵能力一個社會若能擁有足具國際行動能力的公民這個社會就擁有優勢個人若擁有足的跨國跨文化的行動能力個人就不會被邊緣化

二. 當前世界對於國際行動力教育的需求:

 1. 從各國的普遍需求:在全球化平台中的競爭合作關係

2. 從台灣的特殊需求:特殊的國際地位和外交關係的困境

三. 國際行動力的養成:

1. 在語言知識技能人格特質經驗歷程上對國際化及全球化的挑戰做好準備。

2. 外語教育也必須做出調整外語教育的目的不在語言形式而在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行動能力」。

3. 在培養國際行動能力框架下進行的外語教育尤其必須把握語言存在使用中語言在使用中鍛鍊的原則明確地以國際行動能力-人際間組織間國際間跨國及跨文化互動的能力作為目標把外語教育落實為以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來建構跨國界行動能力的教育

4. lingua franca通用語:語言系統的文化霸權=呈現在語言檢定及語言教育兩方面。

探討「英語標準觀」:一元中心,英美二元中心,多元中心

5. 以英語為通用語和第二外語合作支援:英語人人必需會第二外語創造個人優勢

 

延伸討論議題:從跨文化溝通能力探討「美國外語學習5C指標」應用

Communication

溝通運用中文溝通

語言溝通理解詮釋表達演示

Cultures

文化體認中華多元文化

文化習俗文化產物

Connections

貫連貫連其他學科

觸類旁通博聞廣見

Comparisons

比較比較語言文化的特性

比較語文比較文化

Communities

社區應用於國內與國際多元社區

學以致用學無止境



By: 吳氏霞 60585019I—華研碩 

台灣教育評論期刊:分析多元文化差異,跨越文化溝通障礙—淺談誇文化溝通。 

作者:李平絨、許瑞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題解: 

本文分析多元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影響,跨文化溝通原則,如何有效溝通,了解、認同和融合文化差異是實現跨文化溝通的關鍵。 

- 首先,本文將跨文化含義界定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就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間 

溝通, 本文探索不同文化的人民在不同文化語境與他人的溝通。 

- 其次分析跨文化溝通的差異,以其歸納為八個方面, 簡稱 “SPEAKING”, 具體如下: 

S “setting”环境:不同生活環境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對溝通帶來影響。 

P “participant”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地位等因素對溝通影響。 

E “Ends”目的:因不同文化背景而無法實現傳達目的。 

A “Act sequence”行為順序,內容和表達方式。 

K “Key”基調,說話語氣表情、動作等 

I “instrumentalities”媒介,只的是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有文化內涵。 

N “Norms” 規則:什麼時候該說,用什麼方式說等等。 

G “Genres”體裁:話語的類型,如詩歌、笑話、書信等。 

- 其三,溝通五個原則: 

  • 尊重:尊重對方的文化,從對方文化角度思考問題。 
  • 平等:雙方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無想征服、同化異文化。 
  • 融合:迎合、融入他人文化,利於建立友好合作關係。 
  • 適度:尊重本國文化、容忍他國文化。 

- 最後,跨文化溝通的四個技巧: 

  • 一對一: 
  • 資訊傳遞著:明確目的、了解對方文化背景、適合時間地點、適合的言語和表情。 
  • 傾聽:微笑、關注、集中、點頭、眼神交流、聽完在表達觀點等 
  • 書面:清晰、簡練、生動。  

 

結論: 目前台灣是屬於多元文化的土地。外配以多於50多萬名,11位新生就有一位是外配所生。面對多元文化的教育,老師都要主動去了解、接納多元文化並有義務去教導未來公民如何去面對並尊重不同的文化、運用跨文化溝通技巧增進彼此間思想與情感交流。

 

16-跨越文化溝通障礙.pd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葉芝立

主題 : 研討會


我星期五參加了研討會。
當然,因為我的中文還不太流利,所以有許多的主題對我會很難懂。
然而,經過研討會,一些事情讓我多了解東南亞的政治情況。
列如,對領導方面,我多理解複雜的情況。
東南亞有各種各樣的政府中,不過我們外國人不一定了解這些政府。
東南亞的國家的政治方面會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殖民治,第二個是經濟的情況,歷史,和文化。
我主要討論的主題是台灣,印尼以及馬拉西亞的情況。
這種三個國家有相同,不過還有不同。
其實,三個都被殖民的,不過政治的歷史不一樣。
台灣原來是原民主的國家,然後被明朝和清朝佔了,最後日本殖民過台灣。
只要等到國民黨才能希望台灣會成為一個民和國,以及要等1996年台灣才能會
成為民族主義。
但是,馬拉西亞和印尼不那麼容易地會進入民主主義。
首先,馬拉西亞的殖民時代之後,反對者很少,經濟情況還很低。
加上許多的民族住馬拉西亞。不只有馬拉西亞人,而是有中國人,被英國人,葡萄牙人以及
荷蘭人殖民過,還有印度人。

這種民族之間會發生衝突,比如,因為中國人的很大的地位,政府開始對於反中國人開始產生恨。 最後,馬拉西亞有很大的腐蝕。 這樣經濟的情況不能安定。 領導利用人們支付的費自已富有,不尊重法律。 現在馬拉西亞在開始改修這些問題,不過,根據參與者的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於印尼,是被荷蘭人殖民了,但是沒有變成一個民族主義。 政府是寡頭政治,只有三當。 第一位領導蘇瓦托算自已是上帝一樣,對反對著很封閉。 然後,政府的小數決定用民族主義的注意作為一個藉口說是民族主義。

最後,發生了變化,印度尼西亞人進入真實的民主主義。
經過2018的大選,民族和信教的傳統被超過了。
現在印尼尼西亞還有十八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研所碩一 陳美吾 60784007I

 

論文名稱:泰國電視劇中之泰國華人文化再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研究生:周莉娜(KUMPRASURT, NUTTIDA)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簡瑛瑛 博士 

 

論文出版年:2015

 

題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研究生:周莉娜(KUMPRASURT, NUTTIDA)以《泰國電視劇中之泰國華人文化再現》為題目,針對2003~2013十年間以華人故事為背景的泰國電視劇去探討泰國華人社會文化做了論文研究。周莉娜:「以華人故事為題材的泰國電視劇反映出普遍泰國人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研究者研究七部泰國電視劇作品-《阿公住在一起》、《牡丹花的最後一瓣》、《橙花皇冠》、《雲上的寶石》、《愛情糯米粽》、《旗袍》、《命定天堂》等七部具有華人文化特色的電視劇內容,以進一步分析與佐證泰國人是如何理解華人文化和及其特徵。而普遍泰國華僑華人的文化心理為何。研究動機為研究者本身為具有1/4中國華人血統的泰國人。又現今具有華人血統的泰國人佔全體泰國人口12%,分析泰國華人文化特性能使研究者更了解華人文化。電視劇傳播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管道,是故研究者以《泰國電視劇中之泰國華人文化再現》為題目做了相關的泰國華人文化研究。

     其中論文中某一段提及電視劇華人角色早先僅能為劇中配角轉變成現今能夠成為主角這樣轉變,顯現華人在泰國社會地位的轉換油低到高。這與泰國人普遍對泰國華人的想法之轉變有關。早先華人由中國大陸移民來泰國,多為貧窮之人。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又沒錢,僅能從事苦力。由於華人善儲蓄具商業頭腦,攢到的錢不隨便亂花多作為投資買賣的資金。後來,透過小買賣一點一滴累積攢到越來越多的錢,泰國華人的形象也從原本貧窮轉變到有錢。像是現在的泰國正大集團、盤谷銀行都是泰國華人後代所建立的。另外,當時有許多華人為了融入當地選擇與泰國當地婦女結婚,以致現今泰國社會裡泰國華人後代為數不少。有錢的泰國華人後代開始撰寫華人祖先的故事,利用故事、小說電視媒體來傳授華人文化、社會、藝術、生活等。從那時開始泰國華人的社會文化漸漸受到重視。例如現在在中國已逐漸式微的九皇誕節日,在泰國至今仍是舉國同慶的大節日。

 

 

 

 

 

泰國電視劇中之泰國華人文化再現.pdf

 

-----------------------------------------------------------------------------------------------------------------------------------------------------------------------------

 

 

愛麗莎 60784048I

 

論文:    兩岸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體制之探討—以民族區域自治法與原住民族區法草案為例

 

筆者:鄢宗璽

 

連接: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5000118%22.&searchmode=basic

 

上周我研究了亞裔混血兒的發展。 在研究此發展的同時,我注意到混血美國人因在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長大而各自界定特殊的身份認同。因此,我開始對臺灣多元文化主義有興趣。本論文因是關於2005年立法《原住民族基本法》確認原住民自治權的事件引起我的注意力。筆者不但提到原住民的自治權,也討論原住民的身份認同是依照什麽因素來界定的。

 

 

立法《原住民族基本法》正是臺灣多元主義的現象。本論文的筆者認爲此政策與美國對全球社會的影響有關。「美國逐漸提倡 “多元文化主義” 政策,强調異中求同尊重多元文化和價值。」筆者也再進一步說明多元文化主義的意義。此主義具有三項意義:自我認同,相互尊重,與相互豐富。相互尊重是指 「不同的次文化除對内自我認同,對外則應相互尊重。」因此,在多元文化社會必須了解文化差異。透過身份認同能夠保障社會所有成員的權利。

 

 

界定身份認同的因素不少,包括文化、語言、宗教、教育、媒體、住宅、就業、經濟活動、土地及資源管理、環境等等。在法律及政治方面上此因素證明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的情況不同而有保障少數民族自治權以及參政權的必要。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發展,實行原住民族自治;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在答應保障原住民的平等地位及自主發展的同時臺灣政府就承認原住民「可自由選擇自我認同的價值符號與行為,選擇自己認同的文化。」

 

---------------------------------------------------------------------------------------------------------------------------------------------------------------------------------------------------------

 

生:歸皮爾 60684039I


書籍: 凱爾特人與古世界


作者: H. D. Rankin


連接: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fdqk4vXqntgC&printsec=frontcover&dq=%22celts%22&q=&redir_esc=y&hl=en#v=onepage&q=%22celts%22&f=false

法國的歷史相當悠久,乍看現代的地圖可能不會顯得特別起眼,其實過了幾千年的移民、戰爭與革命、分裂與統一,現代法國才會存在。今天,希望能夠簡略闡述來到法國土地的第一民族,就是「凱爾特」民族。

凱爾特民族同時也是第一個進入歐洲的民族,據學界,他們西元前2000年已經在西歐活動。當時,他們已經發展了共同的文化,並且以共同的語言溝通。凱爾特人在前275年時,已經占據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地區,並於前276年同化和消滅了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當地的人,居住於後來第三世紀成為最早法蘭克王國的地區。羅馬人進佔高盧(現在的法國、比利時,以及義大利北部),同化了高盧的凱爾特人,而凱爾特人被驅趕到目前的英國以及布列塔尼地區。

現在的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康沃爾郡、曼島和布列塔尼的語言和文化都來自凱爾特人。


葉品辰

研究者主要是希望透過這篇論文,探討台灣籍大學生和外籍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與綠色消費行為之探討, 以了解其間的差異。進而瞭解文化是否會影響大學生去購買綠色產品。

台灣在2018年擴大實施限塑政策,許多店家皆無法提供免費塑膠袋予消費者,這樣的政策下,許多台灣籍大學生逐漸養成隨身攜帶環保袋的習慣,迫不得已需要購買一次性塑膠袋時,也盡量能將該塑膠袋發最大的功用,重複使用致無法使用為止;國外的例子則以法國與德國為例,在法國,當地人的主食普遍為麵包,相較於台灣每一個麵包都使用一個塑膠袋,相當不環保且浪費,法國使用的是紙袋,而且會將同類型的麵包包裝在一起,既能避免麵包味道互相混合,也能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德國每一間超市皆會有空瓶回收機,若是將上次購買的塑膠瓶丟入該機器,便能退還空瓶費,而這些空瓶費可以選擇領取現金或是領取消費抵用券,這樣的作法不僅可以讓塑膠重複使用,更做到了垃圾減量、街道整潔的目的。而這個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對綠色產品的了解度及台灣籍與外籍大學生對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情形及綠色消費知識。

Comments (1)

Pierre GUILLEMAIN said

at 9:45 pm on Jan 8, 2019

生:歸皮爾 60684039I


論文: 凱爾特人與古世界


筆者: H. D. Rankin


連接: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fdqk4vXqntgC&printsec=frontcover&dq=%22celts%22&q=&redir_esc=y&hl=en#v=onepage&q=%22celts%22&f=false

法國的歷史相當悠久,乍看現代的地圖可能不會顯得特別起眼,其實過了幾千年的移民、戰爭與革命、分裂與統一,現代法國才會存在。今天,希望能夠簡略闡述來到法國土地的第一民族,就是「凱爾特」民族。

凱爾特民族同時也是第一個進入歐洲的民族,據學界,他們西元前2000年已經在西歐活動。當時,他們已經發展了共同的文化,並且以共同的語言溝通。凱爾特人在前275年時,已經占據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地區,並於前276年同化和消滅了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當地的人,居住於後來第三世紀成為最早法蘭克王國的地區。羅馬人進佔高盧(現在的法國、比利時,以及義大利北部),同化了高盧的凱爾特人,而凱爾特人被驅趕到目前的英國以及布列塔尼地區。

現在的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康沃爾郡、曼島和布列塔尼的語言和文化都來自凱爾特人。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