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以Verschueren(1999)的順應論(Linguistic adaption theory)為理論基礎,使用質性研究的方式,以個案觀察來探討一位華語能力屬初級的美籍人士,在生活上,運用跨文化溝通策略的情形及跨文化溝通中的種種現象。
甚麼是順應論?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就是不斷地根據語言的三個核心思想:變異性(語言的選擇是不斷變化、非靜止不動的,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做出不一樣的溝通策略)、商討性(語言不是按機械方式生成的,是根據高度靈活性的原則和策略做出的:我好無聊,是一個事實句搭配間接語言行為表達在動態的過程中靈活運用)、順應性(語言選擇的過程中,不斷地協商,做出雙向的、適合語境的選擇,以滿足溝通的需求)對語言做出選擇的過程,而這些選擇可能是有意識的也有可能是無意識的,而其所作出的選擇是要對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做順應。
此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一位目前居住於台灣、華語能力初級的美籍研究生,該研究對象在國內某研究所主修生化科技,因其鎖上因應多數外籍學生的需求,提供學生必選修一學年兩學分的華語課程,而該課程的授課老師並沒有華語教授相關專業背景,教學目的是為了增加外籍學生在台灣的溝通能力,減低學生在台不適應的情況。
1.思考策略:研究對象重複會話過程中所說的語句或是以與碼轉換的方式重複說出某些英文或中文字詞,並在覆誦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時間思考(意即利用沉默或停頓的時間、發語詞、問句來思索如何進行更有意義的溝通)。
張志恒60684035i
論文題目:東南亞僑生來臺就學跨文化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高職餐飲科建教僑生專班為例
研究生:劉佳雯
指導教授:劉維群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研究所
著重在關於本課程的『跨文化適應』為重心。因為臺灣少子化浪潮加劇,各個學校的學生總人數近五年來下滑了50萬人。因應最近蔡政府新南向政策的緣由,僑委會擴大招來自東南亞僑生來臺就讀技職班,協助臺商企業培育前進東協新興市場人才。『跨文化適應』是從原本熟悉的文化進入到另一個不熟悉的文化所產生的不適應,個體可能會處於一個面對新環境是混亂的心情,進而產生文化衝擊等等。
研究範圍是以萬能工商和三信家商106學年度入學之餐飲管理科建教僑生專班東南亞僑生為研究對象。
跨文化適應之研究結論包含文化方面、氣候方面、醫療方面、飲食方面、環境方面。
- 文化方面:多數僑生提及,剛來到臺灣,許多文化衝擊使內心感受到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少部分適應不佳的僑生,在宿舍中以哭泣當作宣洩管道。經歷一年時間,多已經適應臺灣文化。作者建議教師不妨在課堂上多用英語作解釋,幫助中文比較不佳的僑生。
- 氣候方面:由於東南亞大都位於赤道,四季如夏,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有一些僑生會因為氣候而影響食慾。東南亞僑生均表示臺灣溫差相當劇烈。熱的時候太悶熱,冷的時候包著棉被都不夠。
- 醫療方面:臺灣醫療健保服務非常方便。只有一些僑生因為僑居地的醫療費用相當昂貴,而選擇自己到成藥局買藥,而選擇不到診所掛號。
- 飲食方面:臺灣的口味對於東南亞來說過於清淡。油炸食品、火鍋、吃到飽等等受到僑生喜愛,而臭豆腐、臭臭鍋、豬血糕、蛤蜊、海帶等等則比較不被僑生所接受。(竹筍)
- 環境方面:學校附近的地理環境,讓學生多少都需要適應。
作者也在最後提供了幾個建議給東南亞僑生、政策和學校。此篇論文在這三個方面也都提供了不錯的貢獻,讓僑生來到這裡也可以得到多一點關懷,政府、學校也可以參考此篇論文得出的結論修改一些政策。
東南亞僑生來臺就學跨文化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pdf
跨文化活動的觀察: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 饒淑惠
跨文化,可能「因異相斥」,也可能「異同相合」,或是「異中求同」。
個人認為雖然因民族性、族群性、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或生活型態等,造成文化上的差異,但仍有一些價值觀或道德觀,在人類共同信念或心靈信仰上是一致的,這可在一些藝術或公益活動中看到。「地球一小時」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所推廣的全球性公益活動,也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氣候變遷倡議行動。藉由每年三月最後一週的週六夜晚發起關燈一小時,期能喚醒地球全民節能的意識、倡導低碳生活。截至2017年,全球已有超過187個國家和地區、逾 12,000 個著名地標共同響應,台北市地標101大樓也於每年響應此一盛事。
關燈之後呢?能看見什麼嗎?透過奧地利的匈牙利藝術家法比安Bogi Fabian特別的作品,眼見的甚至比開燈時還多。擅長以特殊顏料繪製發光壁畫的他,透過場景的設置以及畫面的安排,好讓空間充滿了夢幻氛圍。藉由特殊調配的顏料(普通顏料、紫外光下才看得到的UV塗料、在黑暗中會發光的磷光塗料)再用畫筆、海綿、噴槍、手套等工具來作畫。程序複雜創造出豐富且具有層次趕的畫面,如此一來將可在自然光、紫外光和黑暗中,呈現不同版本的圖案與顏色,令人驚艷。猶如《阿凡達》的奇異,又好比《水底情深》能一睹人魚般的魔幻錯覺呢,快來看看作品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K1-4kfJ6w
目前此一活動也有持異議之士,反對者認為這不過是形式主義,關燈一小時不會節約多少電,倒不如减少使用空調及電視等高能耗電器實在。 智庫Project Syndicate於2013年3月發表文章《Earth Hour Is a Colossal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地球一小時浪費龐大時間及能源〉指出,熄燈一小時不單止未必可以減少用電,反而令到碳排放更多。根據有關活動原理,為透過全球熄燈一小時,以節省電廠的碳排放,惟其實即使全球人類住宅都熄燈一小時,涉及的碳排放只相當於中國碳排放减少4分鐘。文章指出,即使每人熄燈一小時令到電力需求銳減,惟當活動完結後,大家恢復使用電力時,發電廠需要再次起動,所耗竭的碳排放相等於之前所節省的,並不實際,形容參加者熄燈一小時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環保主義」。此活動本就有不同面向的觀點,若從文化層面來看,支持者則認為是反對者誤解了初衷,稱活動本身是為了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而非為了靠這一小時節電。
---------------------------------------------------------------------------------------------------------------------------------------
華研所碩一 陳美吾 60784007I
論文名稱:Preferred Interpersonal Distances: A Global Comparison
出處: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7, Vol. 48(4) 577–592
心得:
這篇文章選自2017年Vol. 48(4)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期刊。研究指出性別與年齡層的個體差異以及人際角色關係會影響人際關係距離的偏好。然而,國家別所處的溫度亦會影響人際關係距離的偏好。生活在嚴寒氣候的人,為了取暖往往喜歡靠近熟悉的對象,陌生人則保持較遠的距離。而居住在溫暖氣候中的人則常常願意靠近陌生人。雖然有學者提出在炎熱天氣的地區人們會因為接觸人群而提高細菌、寄生蟲感染問題,居住在溫暖氣候的人際關係距離應該偏好拉長才對。然而,根據文章的針對世界三十二國總共三千多位的受試者調查發現,越是居住在溫暖氣候的國家,人際關係距離真的比較短。
Preferred Interpersonal Distances A Global Comparsion.pdf
By:吳氏霞60585019I—華研碩
題目:運用跨文化理論照護一位非法移民創傷性腦損傷病患的護理經驗
作者:陳金凰 呂佩珍* 郭素娥**
WHAT: 當新住民在居留地區發生意外時,文化信仰及語言差異常使醫護人員無法立即給予有效的醫療照護,特別是逾期不出境的新住民眷屬。亦或因文化風俗差異而無法適時地提供病患及其家屬全人照護,此時跨文化照護就益顯重要。
HOW: 本篇作者在病患住院期間,運用萊寧格(Laininger)跨文化理論收集三種不同層次的相關資訊,評估病患住院中的健康照護需求,並透過跨文化溝通模式及文化照護之維持、磋商和再建構等方式
WHY: 希望藉由此個案報告的經驗分享,使護理人員能理解及重視跨文化溝通與照護之重要性。(志為護理,2014; 13:4, 90-100)
萊寧格跨文化護理的概念與原則:「利用跨文化概念、原 則、理論意念及研究,可用來指引如何照護不同文化的病患及可採取的行動與決策」
跨文化理論強調三種不同層次的照護:一是維持或保固病患之傳統文化照護;二是適應新的文化照護;三是建構新的文化照護,以提供健康、安全 (或死亡 )之文化一致性的照護,使病人獲得“全人”的照護 (王世麗等譯,2007; Leininger, 2002; Hubbert,2008)。
案例介紹:黎先生,越南人,55歲,受過12年普通教育,等同臺灣高中畢業。已婚,育有二男二女,與兩位兒子同住。信仰佛教,在越南以種田為生。平日有嚼檳榔、抽煙、喝小米酒、茶及咖啡多年。以越南語為主,其小女兒已嫁來臺灣六年,能說一口流利臺語。
萊寧格的日出文化照護模式觀察評估:
1. 文化價值觀:黎先生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相當重視家庭
2. 世界觀:保守,刻苦耐勞
3. 科技與經濟:黎先生居住鄉下地區 ,科技落後,無獲得社會福利補助,需自費住院。有經濟壓力。
4. 宗教與哲學:佛 教 , 無葷素禁忌。
5. 親屬、社會及政治因素:黎先生住鄉下,有強烈的社會支持系統。
6. 教育:高中畢業、會講英語和越南語。
7. 民俗與專業健康照護體系:鄉下醫療資源缺乏,醫療知識獲得不易。
=》問題確立:黎先生因文化差異和生理創傷,面臨以下問題:「照護能力不足 /病人與家屬言詞溝通障礙及文化與照顧角色的世界觀差異」、「潛在危險性肺吸入/與吞嚥困難和照顧者因應能力不足,以及文化衝突有關」、「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與顱內出血和社會資源尋求障礙有關」。
=》護理措施例子:1.評估黎太太照護能力,先給予主動的協助。2.使用跨文化溝通方式,如溝通時使用手勢和身體語言,重覆表達及實物運用。每次只表達一件事情。提供自製的附圖片–中越小卡,以利黎太太日常需求及與護理人員溝通。3. 告知黎太太保持黎先生尿套的清潔及完整性,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持續住院的天數,以增加其照護動機。4. 請案女及女婿給予黎太太適度的讚美及支持。
小結論:
觀察過程發現越南文化與臺灣閩南文化有許多相似處,其中較明顯的差異在於語言、飲食和風俗民情和民俗療法。筆者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并使用跨文化溝通模式讓病人逐漸有反應與配合。因此可見跨文化照護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患是相當重要的。醫護人員應該尊重不同的文化,且在不違背治療的準則下,護理是可有彈性及變化的。在現今講求標準化的醫療環境中,跨文化專業照護,才能使少數民族獲得全方位的全人照護。
15-跨文化照顅非法移民.pdf
----------------------------------------------------------------------
華研所碩一 劉芸嘉 小組討論心得感想
經過這兩週和同學小組討論跨文化的主題,我覺得收穫遠超乎我的想像。首先我很感謝我的組員,因為大家在忙錄的生活節奏中,仍然願意空出時間(我們這組真的花很多時間)討論學習,我才能因此有了豐盛的收穫。我很享受這樣的學習方式-透過真實地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針對同一個主題進行討論,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觀點,每一個觀點都沒有對與錯或者好與壞,甚至,每一種觀點對我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所以聽到後都會忍不住想要趕快筆記下來。而這些觀點,是我在教室裡或書本上學習不到的,即使身邊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平時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針對特定主題討論交流,所以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習到的內容是活的,是動態的,正如跨文化交流本身的概念一樣。
有趣的是,和從各個國家來的組員們相處的過程中,同時就應證了我們討論的內容,書本上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真實上映」,我想,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此生難忘的吧!討論過程中,不但了解了各個國家的想法,我也對於自己所屬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例如:我其實一直對於身為台灣人沒有什麼自信,在國外唸書時,往往都不願意說自己是從台灣來,因為還要解釋台灣在哪裡,還要避免對方沒有聽過台灣或者把台灣和泰國混淆的尷尬。但是,當我同時聽到來自印尼和越南的同學異口同聲的說,他們認為台灣是亞洲最開放的國家時(他們說這是一種讚美),我頓時覺得自己生長在台灣很幸福,而且以身為台灣人為傲。
跨文化交流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簡單的原因是,跨文化交流就發生在你我的生活中,尤其在台灣這個文化多元的社會,接觸到各國文化是再容易不過的事;然而,這也是跨文化交流難的原因,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我們容易忽略,或者對於這樣的交流漫不經心,畢竟生活中有更多瑣事堆在眼前等著我們去處理。要如何有效進行跨文化交流,我覺得是保持一顆敏感、開放與好奇的心,即使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並且嘗試去理解背後代表的意義。如此一來,就能減少因為對彼此不瞭解造成的誤會或刻板印象,也才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達到真正的交流。
------------------------------------------------------------------------------------------------------------------------------------------------------------------------------------------------------
愛麗莎 60784048I
論文: 我國國中鄉土教育的現況與困境-以苗栗縣各國中實施客家文化教學為例
研究生:方麗萍
連接: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221014%22.&searchmode=basic
我這個禮拜主要研究目標是在進一步了解臺灣的多元文化。本論文以研究生的
家鄉高中為例,説明執行客家文化教育的困難。本論文的筆者提出一個令人好奇的疑問:居住不同地方的少數民族應怎麽保存文化?
依據本論文,「『客家』兩字,其實深刻詮釋著客家族群不斷遷徒的歷史,所謂客家人,一般俗稱『客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者,是從外地來的人』。」即便客家人長期在中國大陸居住,客家依然是「客人」。客家人受到客人對待的原因也不清楚。中外學者認為客家人是中國人血統的世族而具有純正血統的漢族,但此看法受到不少學者的質問與挑戰:「有學者更提出客家人根本『非中國人』,依據DNA研究發現客家人是亞洲北部的蒙古族」。客家語是漢語系當中的一支。在文字,音標,與腔調方面有許多漢語的特性。
我承認我看本論文之前,我即使知道「客家」是臺灣少數民族其中之一,但我沒想到客家語是漢語系的一支,並客家人是漢族(既然也可能有蒙古血統)。因此,本論文吸引到我的注意力。況且,筆者比喻在東方客家人有如西方的歐裔猶太人,客家人儘管長期居住中國南方依然受到「客人」的對待。客家人在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屏東,高雄,南投,宜蘭,花蓮,臺東,等聚落,再加上與閩南人聚落異質化,客家語言與文化都不易保持。因此,筆者認為客家人應保存客家文化,而客家文化教育正是極有效果的保存文化方式。
60784013I 王怡方 華語碩 一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瘋狂亞洲富豪」想跟同學分享。相信不少同學都已經聽過這部電影了。「瘋狂亞洲富豪」改編自華裔美國人關凱文2013年的同名小說,導演朱浩偉也是華裔美國人,除此之外,它也是繼1993年的《喜福會》以來以全亞裔美國人為主角陣容的電影。整部電影圍繞在「種族」、「文化認同」、「瘋狂」以及「富有」。
大概劇情是,一名自小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中國華僑朱瑞秋,成長過程中活脫脫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人,身為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的她可說是人生勝利組,有一天看似貧窮的新加坡男友想邀請朱瑞秋跟他一同回去新加坡見家長,當朱瑞秋去到新加坡才發現自己看似貧窮的男友竟然是新加坡最有錢、最有勢的富豪。就在朱瑞秋憑著自己的自信想融入男友家庭中才發現自己的成長背景與男友家庭太不一樣,有很多文化衝擊,像是對家庭的觀念、對未來的追求都不同,這是西方人與東方人的根本差異,就算本身是華僑的她都感到難以適應,除此之外,在美國看似成功的她來到新加坡竟然變成人人瞧不起的貧窮人。我想,排除其中含有的貧富因素,這部電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含有的文化衝突以及文化認同問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朱瑞秋在與媽媽討論去新加坡見家長穿的衣服時,朱瑞秋告訴媽媽,儘管她自小在美國生長,但她骨子裡畢竟還是東方人,所以她相信一定沒問題的,當時朱瑞秋的媽媽就說,儘管如此,但她就是個美國人,她在美國出生、美國長大,她理所當然就是個美國人,她的一切行為表現、想法觀念都會是西方的。我想這是最引人深思的部分。而之後朱瑞秋的朋友更提其「香蕉」一歧視用語與文化認同問題做呼應。
在朱瑞秋實際到達新加坡之後,她跟著男友、男友的朋友們一同去逛夜市、吃夜市小吃,這一段開頭導演刻意拍出瑞秋有點難以接受的表情,甚至刻意拍出新加坡夜市人潮擁擠、混亂不堪、甚至有點不乾淨的畫面,企圖加強文化的差異並拍出朱瑞秋從不太能接受到接受並且喜歡新加坡夜市美食的片段。詮釋出異地戀情在文化認同、文化差異的種種考驗。
儘管女主角面臨重重考驗,但最後還是因為愛而接受與理解,但透過這部電影的視角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也許平常在我們眼中,異地戀情是如此美好浪漫,但牽涉到家庭這個實際面,總是有很多我們無法想像的差異與衝擊。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上網看了演員訪談,其中一個訪談就是請電影中這些華僑演員解釋新加坡式英文,不少老一輩的演員都能正確解讀這些新加坡式英文的定義,但也有一些長期居住在美國的華僑演員解讀不出來,從這個訪談更可看出語言含有的文化意象及文化差異。個人覺得非常有趣,推薦給大家。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2587
----------------------------------------------------------------------------------------------------------------------------------------------------------------------------------------------
法國為全球第二大日本漫畫市場
歸皮爾
儘管以前常常被媒體批評,日本漫畫在法國非常受歡迎。乍看日本與法國的文化差距,想不到會如此。公司文化,對長輩的對待,以及各種文化方面上,日法的差別截然不同。那麼,為甚麼日本漫畫在法國這麼受歡迎?由於以日本文化為啟發的Goldorak和Dorothée俱樂部潮流,日本漫畫在70年代和80年代開始流行起來。此後,代際現像似乎非常重要:與多蘿西俱樂部一起長大的人們更容易讓自己的孩子看日本動漫畫。這可以解釋少年漫畫的巨大成功,如龍珠,火影忍者或海賊王(世界上銷量最多的漫畫,超過4億份)。
另外一個可以解釋法國漫畫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目標觀眾的多樣性:
少年漫畫:特徵:努力、友情、勝利、熱血,近年的少年漫畫更有「主角不死論」、「主角威能」的風氣。
少女漫畫:面向6歲到18歲的女孩子。這類漫畫沒有明確的界限,不以故事類型、繪畫風格或是情節而分。僅僅當出版商想要將某個漫畫面向年輕女性發行時,就稱之為少女漫畫。
青年漫畫:更多的性和暴力畫面。這類漫畫一般較少複雜怪異的情節。一般是以考試、體育或學校生活為主。描寫了大學生、工薪族、失業者等等。帶社會或公司情節的更受歡迎。也有少量的科幻、神秘、幻想的成人漫畫。
淑女漫畫:面向20歲以上女性的漫畫,特別是那些家庭主婦和白領女性。她們喜歡肥皂劇那樣的浪漫小說。
https://www.kulturiste.net/single-post/2018/01/08/Pourquoi-les-mangas-se-vendent-aussi-bien-en-France-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