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7

This version was saved 5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陳美吾 60784007I
on October 31, 2018 at 12:08:01 pm
 

 

60784051I 李小龍 華語碩 一   M   

60585019I 吳氏霞 華語碩 二   F   

60684039I 歸皮爾 華語碩 二   M  

60684035I 張志恒 華語碩 二   M

60603015E 陳玉水 課教碩 二   F   

 

 


 

 

 

by 華研所碩一 王怡方

讀書心得&書籍推薦

《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新井一二三(一個來自日本,會說中文,住過日本、中國、香港、加拿大的跨文化觀察者)

這週讀了一本很棒的書想要推薦給同學,這本書是《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

儘管這本書的標題看似是談論作者本人的旅行經驗以及對「旅行」本身的看法及定義,會想要推薦給同學的原因是這本書的作者新井ㄧ二三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跨文化觀察家。

新井ㄧ二三說,從小他就是個對於「世界」定義完全陌生的人,儘管他從小居住在東京,但他平日的生活範圍相當狹小,從未想過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對當時年紀還小的他來說,所謂的世界就是歐洲、就是美國。會開啟他闖蕩世界的緣由是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參加學校一個為期四個禮拜的北京漢語進修班,名為進修班但實際上就是旅遊團,在他去到了北京之後他發現北京火車站有一個國際列車站台,在那裡可以搭列車通過西伯利亞去到莫斯科,甚至可以去到柏林、巴黎、羅馬、倫敦、阿姆斯特丹,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是一件相當震驚的事情,他沒想到原來世界的「入口」就是這裡,而後他決定正式來中國留學,前後在北京、廣州待了兩年時間,之後更在香港、加拿大海外生活超過十二年。

本書提及了他在日本、中國、香港生活的大小事,甚至還提到了馬來西亞馬六甲的多元文化帶給他的感受與衝擊。

雖名為旅遊雜記,但相當有深度及內涵,給予讀者很多跨文化思考以及移民歷史的補充。

以下我掃描了幾個很有趣的章節,介紹的是他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所見所聞,他提到馬六甲是個多種族的城市:有馬來人、印度人、華人,以及華人與當地人混血的峇峇娘惹,甚至留有從前曾經殖民馬來西亞的葡萄牙人後裔。

讓他大開眼界的是居住在這個地方人民的語言能力及溝通能力,人人幾乎會說六、七種語言,也許並非每個語言都是百分之百流利,但他們卻非常願意與來自他國的人們交流、溝通,可以說是包容性很高及好奇心很強的地方。

作者提到,透過這件事讓他發現,語言重要的地方不在語法、不在結構,而在於我們能不能透過不同語言與他人溝通,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他也藉此期許自己的孩子能有開放的心態,與他人、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們交流,並且對陌生人保有禮貌、禮節。

以上這些是我對這本書所做的簡短介紹,真心推薦這本這麼棒的書給大家,可以學到歷史、學到文化、瞭解他人對跨文化的感受與衝擊,也能認識到他國的特色及美食,是非常有趣的一本書!

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pdf


10/19課堂討論紀錄       group C.    (紀錄:葉品辰)

討論主題:東西方文化對孝親費的看法

 

我們將討論的過程分成前、中、後三個階段。

討論前期,我們認為東方人受到儒家文化的觀念影響,父母養育兒女長大因此成年後,兒女便有責任「照顧」父母,而東方人會將「照顧」轉換為孝親。另外,以台灣為例,台灣的年輕人無法負擔高額的房價,因此許多年輕人在成年之後依舊與父母同住,這時,分擔家中水電、房租變成了年輕人支付孝親費的其中一種方式;而西方人較重視每個人的個體性,因此常有著父母及兒女的薪水或退休金各自夠用即可,不需要額外替對方分擔,且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較好,以法國為例,退休後可領得退休金約為本薪的1/2,生活相對東方而言較無虞。

討論中期,我們思考著,這是否是受到儒家孝順文化的影響,但.....西方國家並沒有因為不在儒家文化的範圍內而變得「不孝順」啊,那這樣的差異到底是為了甚麼呢?

討論後期,我們發現,孝順這個詞的概念存在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不論東方抑或是西方,只是表達孝順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東方人在傳統上(婚、喪禮)已經習慣以金錢的方式來表達祝賀或弔唁,因此在孝順父母時同樣延續了這個習慣而給予父母孝親「費」;而西方人,以法國為例,對於金錢是較為忌諱的(例如,法國人不會談論自己或他人的薪水有多少),因此他們沒有送金錢以表感情的習慣,遇到婚禮時,法國人會以禮物的方式表達祝賀,而孝順父母時也會將這樣的感情已禮物的方式給予父母。就頻率而言,東方人每個月都會從自己的薪水中抽出一部份的錢作為孝親費,而西方人則會在生日、聖誕節時單次性的給予父母孝親禮。這是我們這組觀察自身文化後共同討論出的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葉芝立

Yeung_2009 The plurilingual educational context of young Chinese children in British Columbia Ca.pdf

大家好,
因為我們上課的時候討論過的加拿大的跨文化溝通,我想繼續下去討論的一種很有趣的主題。
這就是加拿大的華僑學生收到的多元語言教育。
我的語言學老師常常會討論的語言於社會的關係。

一語言位置
我听說过的語言的位置。
其實,語言可以分辨母語,外語以及雙語這三種位置。
加拿大的特性很有趣因為這是一個雙語國家。
一部分是英語地區,另一部分是法語地區。
結果,加拿大人為了讓溝通容易而要說他們的母語以及一種雙語。
比如,說法語的加拿大人要學習英語,同一個時間,說英語的加拿大人要上法語課程。
他們還會選擇一種外語。列入他們要選擇西班牙語。
這種語言是外語因為不是國家的主要語言。
母語是你從出生開始學會的語言。
雙語最常是一個國家的二種,三種語言,不過還可以是移民人要學習的語言。
的確,他們到了一個新國家必須學習這種國家的語言。
這種語言是他們的雙語因為要用這種語言跟當地人溝通。

 
二加拿大的移民語言衝突

 

加拿大也歡迎許多的移民人。
他們結果會處於比較複雜的情況。
他們要學習英語和法語,然後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學習新的語言,最後他們在家裡繼續說他們的母語。
對孩子會比較難以習慣,因為他們會容易迷路了。
他們的教育的背景也跟當地人不一樣。
這種文章裡面,一些語言學家決定跟四個華僑家庭做一個研究。

三 華僑父母最想孩子學習英文,法文還是中文?
關於這篇文章來看,一位記者遇到了三個中國大陸的家庭和一個台灣家庭。
他們都說不通的語言,比如第一個家庭裡面,父母跟孩子使用英語溝通,第二個家庭使用關東華和英語溝通,第三個家庭的父母跟孩子用國語和英語溝通,第四個家庭的父母跟孩子溝通。
 四個家庭裡面孩子都五到八歲之間。孩子其中一個從中國移民到加拿大,別的孩子都生於加拿大。

他們都在小學參加法語課程。

父母一邊同意他們的孩子學習一種外語,一邊想保護他們的中國文化,想傳給孩子。
關於外語學習,兩個​​父母說 “主要係,學多一種語言好過只係會講單一種語言。 我唔知道我女兒的future 係什麼, 但係我覺得學多一種語言沒壞。
並且,根據這篇文章來看,一個母親說 佢 覺得 佢 系加拿大人。我想是因為她生活在加拿大,對加拿大暸解很多,
 而對中國暸解不多。我提醒 她 是中國人 。
這樣催促孩子學習中文不忘記他們的文化。
孩子們在漢語學校每週過幾個學校學習一點中文。
但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外面跟朋友一起說英語,所以他們有時候跟他們父母最喜歡說英語。
不過對父母來說很重要很重要因為跟因為跟長輩孩子需要說中文。
他們也需要了解中國禮儀和風俗。
總之,加拿大的華僑孩子好像活在兩種雙語的情況,其實他們不得不選擇要說什麼語言。
在外邊可以說英文,在家裡學習中文。雖然他們感覺都加拿大的身份因為在加拿大撫養的,但是他們要了解中國文化。
然而,因為他們沒有活在中國大陸或者台灣,所以他們不那麼熟悉中國文化,不理解這個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種雙語的情況是說英語和法語。雖然他們可能比別的加拿大人更富有語言和文化背景,但是他們比別人多花時間找到他們的身份。

-------------------------------------------------------------------------------------------------------

華研所碩一 劉芸嘉   文獻閱讀心得

閱讀文獻:第七週文獻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ndbook by  Deborah Tonnen  

     這週閱讀的文獻是跨文化交流手冊,內容主要是對於跨文化交流進行簡單的介紹和說明。一開始先強調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其中作者關注的重點是「對話分析」,因此在下文的舉例和說明的出發點皆以「對話」為探討重點。

     整篇文獻我摘錄出兩個重點,第一個是跨文化交流所指的範圍,第二個是「禮貌現象」身為副語言的作用效果。

     作者提到一個新的觀點,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不只是在兩個國家間才會有的現象,甚至是發生在同一國家內不同社會階級、年齡、性別等的現象。因為文化的定義涵蓋範圍很廣,因此在探討跨文化溝通時,清楚地界定所要探討的「文化」指的是什麼是必要的。

     另一項重點是,「禮貌現象」是一種溝通型態(politeness phenomena) 身為副語言(paralinguistic) 的作用效果。每個文化都有自己認為符合禮貌的溝通方式,文中舉例,在感恩節派對中的餐桌跨文化對話現象之一是「重疊對話」(overlap) 或「機關槍式的提問」(machine-gun question )。回想自己的經驗,其實這樣跨文化交流現象是常見的,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於「做什麼樣的回應對於說話者才是有禮貌的」都有各自的看法,而有趣的是,這種看法有可能是互相衝突的。舉例來說,有些人覺得A在說話時,B若在A說話的同時不斷重複強調其說話的內容,甚至不斷問問題,代表聆聽者對於說話者的尊重及對於敘述內容感到興趣的表現;然而卻有人認為這是不斷打斷或干擾說話者,因此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作者也在文中最後一段再次強調,跨文化交流的影響力,有正面也負面的,影響程度小則日常對話,大則國際性事務。因為在現今或是未來的世界,跨文化交流的機會將會不減反增,作者認為,提升自己跨文化交流的頻繁度,可以或多或少地讓我們更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維,以減少跨文化交流的誤解或衝突。


 


 

 

華研所碩二  楊氏麗娟 60684009I

論文名稱越南籍新女性移民跨文化語言學習策略的 個案研

生: 江芷玲

指導教授:周慶

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

本研究以三名越南籍新女性移民為對象,參考 Rebecca L. Oxford 的第二語言學 習策略基礎理論,主要探討這些外籍配偶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使用的特殊的學習 策略,交叉比對分析三個案的語言學習者的特質,找出影響學習者選擇學習策略的各個因素,以及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學 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而把成功的學習策略推介給新進的語言學習者。希望藉由 對成功語言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的研究,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習者在跨文化語言學習 上的成效,並進一步對學習者進行策略培訓。

本研究探究五個問題

(一)新女性移民母語學習經驗和文化背景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二)新女性移民學習成功者學習第二語言所使用的學習策略。

(三)歸納相關研究,找出成功學習者的學習策略運用模式及其差異性。

(四)對新女性移民進行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培訓的可行性。

(五)對新女性移民學習者、教學者及政府相關單位的建

我覺得最有趣的第方就是研究者提到臺灣社會對「外籍配偶」的定義十分模糊,計有下列幾項: (一)盧美杏(1996):泛指結婚來臺的大陸與東南亞女子。

(二)蕭昭娟(2000):外籍配偶是嫁給臺灣男性的外籍女性,並大多泛指 利用不同婚姻管道,尤其是婚姻仲介公司型態進入臺灣地區的東南亞籍或大陸籍 女子。

 (三)洪茗馨、林若雩(1995):大多數人是將外籍配偶的歸屬範圍縮小, 為「透過婚姻仲介管道」進入臺灣地區的東南亞女子。其界定還不包括從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來臺與國人結婚的女子。

 (四)夏曉鵑(2002):指「外籍配偶」現象,是來自低度發展國家婦女嫁往 高度發展國家的全球性現象的一環。臺灣所謂的「外籍配偶」,一般是來自東南 亞地區,與臺灣籍男子結婚的女子。在媒體的報導裡,她們通常被認為是未受過 高等教育,來自貧困家庭,其結婚對象多數在臺灣無法取得老婆的男人,她們的 婚姻往往被簡化地定義為「買賣婚姻」,因而被認為是臺灣社會問題的製造者。

(五)顏錦珠(2002):其對東南亞外籍配偶的認定是:以原國籍為東南亞地 區,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高棉、柬埔寨等地區的女性,嫁給臺灣男 性,婚齡在兩年以上,且目前與臺籍丈夫仍維持婚姻及同居關係。此處的「新娘」 並不意味著她們還是新婚狀態,而是到目前為止沒有更恰當的其他稱呼。所以以 「外籍配偶」來稱呼這些遠嫁來臺的女性,並無褒貶之意。 本研究所稱呼的「外籍配偶」,專指「東南亞地區」包括越南、印尼、菲律 賓、泰國、高棉、柬埔寨等地區的女性(中國大陸地區、日本、歐美地區國家除外) 藉由「跨國婚姻管道」嫁給臺灣男性,並辦妥結婚登記,且已入境依親居留或定 居的女子,都屬本研究所稱呼的「外籍配偶」。

越南籍新女性移民跨文化語言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pdf

 

10/19課堂討論紀錄       group B.    (紀錄:饒淑惠)

討論主題:東西方飲食文化比較

 

飲食中的餐具

基本上東西方用餐都是一人一份個人餐具,但在共享的菜餚上就有所不同了。

西方人如法國,多人一起用餐時,各樣菜餚上備有公用的夾子或刀叉,提供取用菜餚。

東方人如中國,過去並沒有「公筷母匙」的觀念,通常直接用個人使用的筷子取菜。後來也許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也覺得這樣不衛生,有失禮貌,因此現在已使用公共餐具取用菜餚。

而日本人則是習慣一人一份餐點,很少共用菜餚。

 

用餐時的待客文化

東方人習慣在用餐時,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夾菜到客人的餐盤中,表示對客人的熱情招待,或覺得好吃的菜餚,也會極力地推薦旁人嚐嚐看,甚至直接夾到對方的碗裡。這些舉動在不了解東方人待客之道的文化,可能會覺得有二方面的缺點:

1. 用自己使用的餐具夾菜給別人吃是不衛生的行為。

2. 不管別人喜不喜歡這道菜,硬夾給人吃是不尊重別人的感受。

 

三 日本人吃拉麵的文化

關於日本人怎麼吃拉麵流傳著多種說法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日本人吃麵時會發出窣啜聲」,代表著他們覺得好吃這些喜歡吃麵時發出聲音的日本人認為某些日本料理是強調空氣感」,食材跟空氣一起入口因此嘴裡發出聲音很正常但是近幾年來日本年輕人受到國外料理的文化影響也逐漸感覺吃飯安靜些比較優雅因此越來越多年輕人吃拉麵時不再發出聲音如今在日本更為普遍的共識是在自己的國家裡吃麵發出聲音無所謂但出了國就該克制

 

四 用餐時聊天說話

對西方人士來說,用餐時咀嚼或喝湯發出聲音,或是邊吃邊說話是很不禮貌,令人感到不悅的行為舉止。但東方人一起用餐時,通常喜歡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尤其越南人更是覺得用餐時說話,才會有好的用餐氣氛。

 

--------------------------------------------------------------------------------------------------------------------------------------------------------------------------------

愛麗莎 60784048I

論文: 我國國中鄉土教育的現況與困境-以苗栗縣各國中實施客家文化教學為例

研究生:方麗萍

連接: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221014%22.&searchmode=basic

 

我這個禮拜主要研究目標是在進一步了解臺灣的多元文化。本論文以研究生的

家鄉高中為例,説明執行客家文化教育的困難。本論文的筆者提出一個令人好奇的疑問:居住不同地方的少數民族應怎麽保存文化?

     依據本論文,「『客家』兩字,其實深刻詮釋著客家族群不斷遷徒的歷史,所謂客家人,一般俗稱『客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者,是從外地來的人』。」即便客家人長期在中國大陸居住,客家依然是「客人」。客家人受到客人對待的原因也不清楚。中外學者認為客家人是中國人血統的世族而具有純正血統的漢族,但此看法受到不少學者的質問與挑戰:「有學者更提出客家人根本『非中國人』,依據DNA研究發現客家人是亞洲北部的蒙古族」。客家語是漢語系當中的一支。在文字,音標,與腔調方面有許多漢語的特性。

     我承認我看本論文之前,我即使知道「客家」是臺灣少數民族其中之一,但我沒想到客家語是漢語系的一支,並客家人是漢族(既然也可能有蒙古血統)。因此,本論文吸引到我的注意力。況且,筆者比喻在東方客家人有如西方的歐裔猶太人,客家人儘管長期居住中國南方依然受到「客人」的對待。客家人在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屏東,高雄,南投,宜蘭,花蓮,臺東,等聚落,再加上與閩南人聚落異質化,客家語言與文化都不易保持。因此,筆者認為客家人應保存客家文化,而客家文化教育正是極有效果的保存文化方式。

 

 

----------------------------------------------------------------------------------------------------------------------------

華研所碩一 陳美吾 60784007I

  

論文名稱:泰國的全面同化政策與華人宗教文化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研究生:許慈雯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邱炫煜 博士 

  

論文出版年:2017

 

 

題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研究生許慈雯以《泰國的全面同化政策與華人宗教文化之研究》為論文題目進行了研究。研究者認為歷次泰國對華人的同化政策主要是從國籍、教育、政治經濟政策方面著手,目的是希望所有泰國華人能入籍泰國、效忠泰國。泰國的同化政策分為四個不同的時期:

                        (一) 民族主義興起後的同化政策

                        (二) 革命後的大泰國主義時期的同化政策

                        (三) 泰式民主時期的同化政策

                        (四) 中泰建交後的同化政策

        每個時期的執政者對於泰國境內的華人處理態度不同。研究者透過文獻分析法(研究文獻、報章雜誌)將四個時期同化政策相關資訊經分析歸納,梳理事件發生原因、時空背景、影響來探究其對泰國華人同化程度的差異之影響。然而,泰國是一個小乘佛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對各宗教採取包容的態度,使得泰國華人民間信仰得以穩定發展。研究者認為不能了解華人的宗教信仰,就不能全面了解華人的文化。因此,最終決定以《泰國的全面同化政策與華人宗教文化之研究》為論文題目對泰國華人文化進行了研究。

       在研究結果方面,研究者認為泰國華人之所以能夠快速融入泰國社會,其實與領導者有關。流有華人血統的社會領導者,會直接影響華人同化政策的內容。例如,在20年代至50年代活躍在泰國政壇的鑾披汶·頌堪(Phibunsongkhram)本身是泰華通婚下的土生華人,中文名字為吳別。因此他的泛泰主義推的是以國家泰國,而非以血統泰族,在這樣的基礎下讓泰國的華人同化政策會較其他東南亞來得寬鬆。

 

 

泰國的全面同化政策與華人宗教文化之研究.pdf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