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9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sophymeme3172@... 4 years, 5 months ago

 

by華研所碩一 王怡方

 

綜合今天上課每組同學報告的內容讓我想到各國的飲食文化與習慣均與其地理環境、氣候息息相關,不同地區都有其特殊之飲食文化與習慣,也因此帶來的健康問題各自相異,藉由探討地中海型氣候區之傳統飲食-地中海飲食及台灣、美國之差異,可認識不同地區之飲食,透過學習及反思,可以改變自身對飲食之想法,甚至藉多樣化、多國化選擇,讓自己平日飲食習慣更加豐富。以下是我針對該主題做的PPT,歡迎同學下載參考:

因氣候而帶來的特殊飲食與其人民健康影響對比-以地中海飲食為例.pptx

 

 

 

-----------------------------------------------------------------------------------------------------

華研所碩一 陳美吾 60784007I

 

閱讀動機:最近課堂內容主要為移民有關的話題。台灣新移民人數相當多,已躍升為台灣第五大族群。伴隨著新住民及台灣人跨國婚姻的增加,我認為新住民第二代的教育及學習發展是目前台灣政府應當重視的部分。由於不清楚政府的相關政策,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便發現了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 第一期五年計畫這個計畫內容。

 

下面為計畫內容簡單地重點整理:

 

國家發展教育政策: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 第一期五年計畫(105 年至 109 年) 

 

第一期五年計畫執行期間: 105 年至109 年

 

計畫緣起: 由於新住民子女就學人數逐年增加,可以預見這些新住民學生未 來將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並影響整體國民素質及競爭力,教育主管機 關亦注意到此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將十分深遠,所以必須及早制定策略 以為因應。 (根據教育部104學年度之資料,該年度就讀國中、小的新移民第二代人數已達20萬8千人,佔全體國中小人數10.6%。)

 

計畫目標:1. 期提升我國新住民學生學習成效,促進新住民子女教育優質化。

                  2. 期新住民學生接受多元、前瞻與適性之教育與輔導,落實國家人才培育及適性發展之教育政策。

                  3. 期能夠深化新移民子女位於跨國文化下的發展優勢。

 

計畫內容:(一) 推動「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1」 

                  (二)  建構全方位移民輔導服務。 

                  (三) 外籍與大陸配偶關懷網絡及行動服務列車,深入偏鄉離 島,提供定點定時行動服務。 

 

「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1」火炬計畫之執行要點:

 

                  1.成立推動委員會、中央輔導團、區域諮詢小組。

                  2.建構區域輔導及各類合作夥伴網絡。

                  3.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專案業務 費用。

                  4.辦理幸福火炬行動關懷列車---多元文化幸福生活講座。

                  5.辦理新住民多元文化宣導及業務推廣。

                  6.火炬計畫成果研討、表揚績優人員及機關學校。

                  7.辦理新住民紀錄片及微電影甄選。

                  8.辦理新住民及其子女培力與獎助學金。

                  9.編製火炬計畫工作實錄。

                 10.辦理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心得感想徵文競賽。

                 11.辦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甄選。

                 12.辦理新住民及二代子女培力計畫。

                 13.輔導活動。

                 14. 親職教育研習。

                 15. 多元文化或國際日。

                 16. 教師多元文化研習。

                 17. 華語補救教學。

                 18. 編印或購買多元文化教材、教學手冊及材料。

                 19. 母語傳承課程。

                 20. 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甄選。

                 21. 教育方式研討會。  

          

 

附註1:  該計畫將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擇轄內小學新移民子女人數超過 100 名或超過十分之一比例者列為新住民重點學校為推動對象,全國共計 2,036所採用此計畫。 

 

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pdf

 

推薦網站: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 (https://newres.pntcv.ntct.edu.tw/ischool/publish_page/15/?cid=421)

教育部學習教材下載-語言別-印尼語、馬來語、泰語、柬埔寨語、菲律賓語、越南語、緬甸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葉芝立

報告的感想

我覺得這些兩個報告很有趣。

首先,關於世界文化分類這個報告,我非常喜歡PPT的風格,因為學生們放了由刻盤印象和世界分類組成的地圖。
刻盤印像一般反應我們的思考和我們收到的文化影響。
因為負責這個報告的學生來自三個不通的國家, 所以我們有機會多了解他們的國家人口的世界分類。
比如,印尼人用信教分辨世界,美國從他們的世界關係來看就描述世界。當然,這張地圖以幽默發表美國人的看法。
比如,地圖上上面會看到是聖誕老人的家,但是這是因為一個共同神話。他們也覺得歐美和澳大利亞的文化是一一樣的。
台灣人想非洲很野獸,何況隨著在歐洲發生恐怖文子,所以他們以這個看法說歐洲是恐怖的國家。他們也說日本人都看A片,因為這種片在日本很有名。
當然,這是幽默。越南人的角度也很有意思。其實,在越南人的心目中,人們要尊重大自然。不過他們的看法也收到歐洲和中國的看法。
結果,在這些不通的文化中,越南人用過去和現在的文化建設他們自已的身份。

關於C組的報告,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把不通的生活方式放在同一個文件。
比如為了討論的建築房方式而比較蒙古利亞,西方以及埃及的金字塔。

並且,他們也介紹世界飲食方。雖然我在自已的報告也結紹過這個主題,我覺得討論這個主題一直很重要。

結紹報告的學生正好說通過飲食,我們多可以了解文化和生活方式。
這個報告也更明確地結紹亞洲的新教的不同和服裝方式的變化。

 台灣的服裝特別有趣。
其實,隨著台灣人收到了很多的歷史的引向,這些印像在不通的方面出現。
日本人1885開占了台灣的時候需求日本的服裝的風格。
然後台灣女人開始穿旗袍。
最後隨著外國人的廣播他們軟力,台灣人開始穿西方衣服。

報告教我們雖然我們住在同一個世界,我們隨著不通的生活發展我們的特點。

但是,我們也有機會互相溝通,交換,以及分享我們的文化和學問,建設一個公開的世界。

 總之,我覺得這些報告很有趣因為鼓勵我們只有了解世界的區別才能判斷區別。
各個區別是一個財富。

 


葉品辰

 

閱讀文章:第九周指定閱讀—從外語教育邁向跨文化公民素

作者:黃文定

 

題解:這篇文章是評介Byram的《從外語教育邁向跨文化公民素養教育》這本書,而Byram希望跳脫傳統外語教育目標的侷限性,將外語教育結合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全球公民素養的培育,使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成為積極參與國際政治、經濟與文化跨國互動的全球公民。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過家必須因應國際化所帶來的改變,語言教學的目的不應侷限於語言的能力,還應包含跨文化能力,而作者認為,跨文化溝通教學的做法最大的挑戰乃是進一步尋找國際夥伴,讓學生透過國際互動來培育跨國公民素養。

因為本篇文章主要內容是整理並且評析Byram的《從外語教育邁向跨文化公民素養教育》,內容並沒有這麼豐富,因此我想結合自身的經驗於這個議題之中。現在的我對於國中的英文課已經沒有甚麼太大的印象,唯一有印象的是,我們學校的英文課除了正規的英文教育(基測會考的、由台灣籍英文老師授課的英文課)之外還有英文會話課以及英文閱讀課(這兩門都是外師授課),國二時,英文會話課的外師舉辦了一場辯論賽,而辯論的主題是「早修的聽新聞時間是否該聽英語新聞」(前情提要:我們學校每天得早修時間都會由廣播社的學生整理今天的一日新聞,用15分鐘的時間讓全校學生們知道今天發生了甚麼大事)。準備這場辯論時我們蒐集了非常多的資料,也順利在這次的辯論比賽中贏得了勝利,爾後的早修聽新聞更改成早修用英文聽世界新聞。蒐集資料時我們看了很多關於公民素養的文章,也意識到台灣人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當我們在關心台南有稀有寶可夢時世界所關心的議題是羅興亞的難民危機,我想,外語的學習不應該只著眼於文法的正確、詞彙的精準,我們應該將眼界拉得更寬,不能因為台灣只是世界上一個很小很小、時常被忽視的國家而侷限了我們的眼界,透過外語,我們可以閱讀更多元、更世界性的文章,提升我們的素養。

09-從外語教育邁向跨文化公民素.pdf

 


張志恒

 

 

閱讀文章:多元文化教育之實踐跨文化瞭解與溝通策略初探

 

本週閱讀這篇reading,此篇主要在宣揚重視在台的外籍配偶等弱勢族群,並提出2005年的數據,指出外籍配偶總人數已達到36.5萬人,相信經過這13年的增長,人數可能已經達到百萬左右,在當時好像還沒有「新住民」的名詞,目前的新住民應該主要也都還是來自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當時也稱呼他們的孩子為「新台灣之子」。現在應該也可以看到每一班都會超過10%以上的「新台灣之子」,不過我覺得他們應該也不需要這樣被稱呼,因為他們就是台灣人。大學的時候班上也有以為同學,母親是來自懂菲律賓,一開始也都不知道,一直到大四才知曉,但也不覺得她跟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另外,也認同文中的一個觀點,就是網路媒體會凸顯社會的異例之觀點,尤其是新聞媒體,多數都只會報導一些關於某些族群的負面報導,導致大家對此存在刻板印象或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樣對其他一大平凡、正常的群體其實很不公平,因此而被標上負面標籤。這篇論文的主要目的,還是讓第一線面臨新台灣之子的教師,尤其是基礎教育方面的教師們,提供他們解決班上少數族群與多數族群間的不了解,進而化解無形中的隔閡。作者提出跨文化瞭解與溝通之ABC

分別代表A=autobiography自傳,B=biographyC=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communication

首先讓學生們都寫一篇自傳,更深一層瞭解自己以後才更方便與瞭解其他人,或讓其他人瞭解自己。接下來便是去了解他們,為他人寫一篇傳記,這樣的過程才能瞭解到別人的文化。最後才來就收集回來的資料,從中分成幾個角度檢視跨文化之相關議題,進而接納別人的文化。本研究的限制大概就是面對語言能力較弱的新住民會出現難以溝通的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一位翻譯在旁幫忙(以華研所的學生那麼多國籍,應該還算不難辦到),再不然就是將範圍縮短成大陸、港澳等中文溝通沒問題的新住民為對象。這樣的活動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班上進行應該會很有趣及取得不錯的效果。

文章也有提到,傳統採用的方法就是「同化主義」,即時讓弱勢的族群拋棄自己的文化而去適應新文化,但這樣的方法在弱勢族群漸漸擴大以後是無效的,還是需要採用「多元主義」之方式,讓大家都瞭解彼此才對。

 

 


 

愛麗莎

 

大家好!這是我的報告PPT。你們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們看看我提供的連接。

 

美國的移民困難_Final.pptx


 

吳氏霞60585019I--華研碩

主題:請將世界文化分類報告寫成一個個人專題報告的構想

 

通过C組報告的世界文化分類的內容,引起我對建築這種文化分類有興趣,并構想到越南的建築。可以說越南建築從傳統到現代都跟戰爭歷史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引發我構想到一個主題:

”從越南建築探討越南跨文化交流”。

摘要:

what: 越南曾經被稱為戰爭國家。經過西方國家如:法國、英國、美國的統治已經給越南帶來一定的改變,其中建築是最為明顯的跨文化交流之一。

how: 通過分析越南傳統建築以及戰爭歷史引來西方建築的融入。

why: 加強了解越南從傳統建築至現代建築。可見建築是越南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部分。

----------------------------------------------------

華研所碩一 劉芸嘉

     這學期我擔任了師大校內國際學生的中文輔導,所以認識了一位來自德國的朋友,經過一學期的相處後,我才明白過去自己的國際視野是如此地狹隘。過去,我以為的歐美或西方文化其實只是「美國文化」,而美國文化卻只是西方文化的其中一部分,甚至歐洲和美國的文化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大大小小的差異都讓我在「跨文化」的體會有更廣更深的體悟。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歐洲人和美國人對於民族主義的看法。

     還記得在影集裡看過美國人崇尚愛國主義,在學校上課前要先唱國歌,在運動賽事開始前也要唱國歌,更不用說平時的穿衣用品等都可以看見美國國旗或是各州的州旗。但是在歐陸(以德國來說),我的德國朋友說他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過時的想法。舉例來說,當世足開賽時,德國人可以支持其他國家的隊伍,他們選擇的是「隊伍」而不是跟隨「國籍」。尤其是德國人,因為過去德國的納粹歷史,讓德國人對於集體行動或是單一領導的力量都相當敏感,所以為了避免重蹈覆徹,德國政府在進行決策時很強調經過充分討論後達成的「共識」。他也提到,世界上之所以會有「國家」的出現,是人為了方便管理所創造的概念,事實上所有的人類都是一樣的,國籍、種族、性別、宗教等等都該是阻擋人進行互動的阻礙。雖然他的思想偏向左派,但是我認為這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因為文化的概念呢以從不同的層次來看,若要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文化,那麼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文化個體,所以每一個人既相異又相同,形成一種矛盾的情節。

     此外,我也因此延伸民族主義的概念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華人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第四代等)來說,他們的的民族主義為何?文化認同又為何?對於華人來說,僑民的概念延續至今,然而,對於從身為黃皮膚黑頭髮的美國人來說,剛好介於兩種民族間的認同抉擇。華人文化會自動將他們歸屬為僑民,將其視為屬於華人的一份子;但是,他們對於華人文化的了解或許是少之又少,甚至也不會說中文,如此一來,有怎麼能說自己是華人呢?又或者,對於自身文化認同屬於美國的人,或許這樣的亞裔外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困擾,阻礙他們對於自己的民族認同。

     或許像德國朋友說得一樣,民族主義和文化認同不再需要唯一的解答,因為某種程度上,身為人類的我們其實都一樣。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