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西來寺

佛光山

南天寺

 

慈濟在印尼

 

阿彌陀佛中心在非洲

-------------------------------------------------------------------------------------

 

華研所碩一 劉芸嘉

     這週課堂上老師提到沙皮爾-沃爾夫假設(Sapir-Whorf-Hypothesis),這是一種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學說,由兩位師生關係的語言學家Edward Sapir和 Benjamin Whorf所提出。主要的論點是語言與思考的關係,語言和人類思考的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去人們試圖理解這樣緊密的關係中,是語言影響思考方式,還是思考方式影響著語言。在Sapir-Whorf-Hypothesis的假說中,傾向於語言影響著人們的思考方式;因此,說著不同語言的兩個人在溝通時,某些特定的思考方式是在彼此的思維中不從出現過的。

     我找到一個TED的演講,主題正好是「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K7wGAYP6k在影片中,提供了五個舉例,說明使用不同的語言,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外在事物的描述方式,甚至是看法也會因此而不同。其中一項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德語中月亮是陽性,太陽是陰性,然而西班牙語中卻是完全相反,而這也決定了德國人對於太陽有較多女性的想像和描述,西班牙人則相反。這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發生的例子,上次田野調查和小組去了台北清真寺,在清真寺裡面的牆上,有一排分別指著不同時間的鐘,小龍「依序」和我們說明不同的說對於穆斯林來說不同的中分別代表著一天當中做禮拜的時間。但是我們聽完後更加困惑,後來才發現原來小龍認知中的依序是由右到左,因為阿拉伯文的書寫方式是由右至左;而我們(台、美、越)認知的依序則是由左至右,還好後來釐清誤會,也讓我印象深刻,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字書寫的順序決定了我們解讀世界的方式,語言也會進一步地影響著文化的形成。

     然而,我認為思考方式也扮演著影響語言形成的關鍵,例如亞洲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有「孝順」的概念,但是在西方國家沒有孝順的概念,因此也沒有「孝順」的字彙,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學長、學姊」的例子。

     我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係錯綜複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彼此間緊密連結的關係,因為這就是語言學習的魅力所在,學習一個語言就多了一種世界觀,提供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來發現生活中的美。

 


葉品辰

閱讀文獻:跨文化消費者感性研究-以手機為例

手機是行銷全世界的一項消費性電子產品,也是日常生活中最貼近人們的產品。近年來手機已經不再只是單一的通訊產品,而是漸漸轉變成為一種時尚消費品、足以代表個人身份地位以及美感品味的象徵。各地生活文化上的差異,也發展出不同文化對於產品的一套欣賞標準及美感經驗。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感覺差異與偏好差異,更是一個值得重視及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
本研究以四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來探討其對於手機產品感性意象之偏好差異。四個文化背景的受測者為20位台灣成功大學學生、20位中國清華大學學生、20位日本千葉大學學生、20位韓國科學技術院學生。問卷調查以李克尺度法進行調查不同文化背景受測者對於手機產品的外觀造形與顏色搭配喜好度調查,並依據文化標記理論不同文化背景受測者進行手機產品的視覺偏好標記實驗,最終以圖卡分群法針對不同文化背景消費者進行手機產品的感性意象實驗。
綜合本研究實驗資料分析得知,跨文化研究所選擇的亞洲地區漢字圈的四個國家:台灣、中國、日本、韓國在感性評價上有顯著差異,其研究成果可以歸納如下:(1)不同文化背景受測者針對32個手機產品樣本的喜好度調查,手機產品的顏色搭配比外觀造形較具有顯著差異;(2)在產品視覺的注目特徵分析中,各文化均相當重視功能鍵造形;(3)在感性意象語彙上,「風格的」、「個性的」在不同文化之間有明顯感性評價上的差異;(4)從有顯著差異性樣本集群分析中發現,台灣和中國的感性評價相似,而日本和韓國感性評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