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葉品辰 5 years, 8 months ago

 

 

 

台灣 華人文化

 

華人

 

越僑

 

華僑

 

Diaspora

--------------------------------------------------

華研所碩一 劉芸嘉

     這週課堂上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僑鄉」,老師舉例,在台灣金門是僑鄉的代表,若在歐洲愛爾蘭則是代表。愛爾蘭這個國家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因為我最喜歡樂團就是從愛爾蘭發跡的,平時對於愛爾蘭這個國家名字也不陌生,但是要說出對於愛爾蘭的有什麼具體的認識,卻也說不上一兩點,所以我查了一些與愛爾蘭相關的資料,藉此機會好好地重新認識這個國家。

     在理解愛爾蘭的例子前,我先針對「僑鄉」進行定義的探討。僑鄉指的是泛稱與華僑有廣泛聯繫的中國城市與鄉村,亦為「華僑之原鄉」。(江柏煒,2012)其包含兩項意義,一是移民或歸僑的比例佔僑鄉總人口的10%,第二項是僑匯經濟為僑鄉的主要經濟源。金門正是一個僑鄉的經典例子,由唐振瑜導演所執導的紀錄片<落番>(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213&Itemid=40),正是以金門的僑民作為主角,敘說過去金門人到南洋或世界各地打拼的故事,並且達到讓其後代子孫瞭解他們的「根」在金門的意義。

 

 愛爾蘭國旗  

     愛爾蘭是一個獨立國家,屬於歐洲的天主教國家,中世紀的時候(約十二世紀),英國的勢力入侵愛爾蘭,並且展開長達三百多年的殖民時間(1603~1949)。然而,於西元1845年時時,愛爾蘭發生了一場大饑荒(Great Famine),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鈴薯瘟疫」(1845~1850),這場瘟疫讓愛爾蘭人為了求生存,不得不離開家鄉,遠到美洲重新建立家園。馬鈴薯於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後,由西班牙人從中南美洲帶回歐洲,後由英國人傳到愛爾蘭,對於愛爾蘭人來說,馬鈴薯是一大福音,因為當時的地理環境適合種植馬鈴薯,加上法鈴薯不需要太多的中職面積,因此,產生了許多佃農,也得以支撐每家戶的經濟,使得當時愛爾蘭因為馬鈴薯的傳入,人口在五十年內增加了一倍。然而1845年,一種讓馬鈴薯枯萎的真菌(Phytophtora infestans)席捲歐洲,開始了愛爾蘭的大饑荒,當時愛爾蘭人不斷向英國政府求救,但是不被理會,造成近百萬人死於飢餓,剩下的愛爾蘭人為了生存移居到世界其他地方,形成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也埋下日後愛爾蘭獨立運動的種子,愛爾蘭人始終不願屈服於英國的統治勢力,甚至是對英國人感到仇視,而這股反抗情緒也延續至今,以上就是為什麼愛爾蘭有類似僑鄉概念的原因。

 

 現在在愛爾蘭街頭還能看到馬鈴薯瘟疫的雕像


葉品辰

閱讀文獻:美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

 

題解:

 西方國家對於東方的觀念可以初步以1850年作為分界。1850年以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白人)對東方文化抱持著強烈的好奇,華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皆吸引了他們的目光,起初,西方人抱著觀察,甚至是肯定的欣賞態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東西方的接觸及交流甚少,西方人對於華人的印象來自馬可波羅及啟蒙哲是所塑造的,因此在欣賞之餘,東方文化更帶了些許的神祕色彩。隨著時間的推演、科技的進步,1830年首批美國傳教士到了中國以後,開始向美國本土回傳中國當地的真實情況,而這些真實卻殘酷的情景打破了美國人對於中國以及華人的正面看法,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在鴉片戰後,所有的戰爭皆屢戰屢敗,使得日益強大的美國及其人民將中國視為一個「垂死的文明古國」。(Edward Said, 1999)

  東方文化面臨考驗時,正值美國西部拓荒時期,急需大量的廉價勞工,而這些消息透過傳教士傳到中國後,大批華人前仆後繼的冒險前往美國西岸,希望藉由自己的勞力換取於他們而言相對豐厚的薪水。突然大量增加的華人與異國文化強烈地衝擊了美國本地人的生活,再加上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的不同以及不了解,美國對於華人的形象開始產生了許多誤解,自此開始,東方文化在美國人的眼中,從正面的形象走向負面的刻板印象。

  1870年,美國西部的經濟十分蕭條,突然湧進的大批華人便成為了眾矢之的,一方面被認為是搶工作的罪魁禍首、一方面則被認為是永遠無法同化的外國人,而中國人的形象也不斷被當時的政治諷刺漫畫加以渲染、醜化,在種種不友善的環境之下,最後形成了一股排華浪潮,而這股浪潮不只在社會上出現,就連法律上也無法倖免。

  綜而言之,美國人對華人形象的轉變,主要是因為一般美國民眾對於華人所知甚少,加以語言與生活上的隔閡,導致雙方無法溝通;再者,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產生許多誤解;再加上雙方對工作機會的競爭關係,最終導致美國民眾對於華人產生負面的看法。(陳靜瑜,2012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